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Chemistry

幕式柱:效率和灵敏度的优化

Published: June 12, 2016 doi: 10.3791/53471

Introduction

近年来色谱柱技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极大地推进;峰容量大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使用更小的颗粒尺寸和更高效的核壳粒子。因为分离通常是更有效的,因为峰现在更清晰,因此高1-8的流上作用已在敏感性的增加。

然而,径向床异质仍然在所有列的性能的一个限制因素,但是这不是一个新的故事,因为色谱已经知道这个多年。柱床有两个沿径向9-12异类,和沿列轴10,12-15。壁效应尤其是分离性能7,16-18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Shalliker和Ritchie 7最近审查柱床异质性方面,因此这不一定是discusseð这里进一步。虽然我只想说,在柱床堆积密度和变化的壁效应导致溶质插头的扭曲,使得乐队通过列塞类似于部分填充汤洗脱碗,而不是薄平固盘7通常是在基础教学文本描述。当实验进行,使得通过该床的溶质迁移可以被可视化的柱内的插头剖面是部分中空和带的拖尾部分主要是样品插头的壁组件。最终的结果是,它需要更多的板,以隔开比如果盘是固体和平面12,14,17将需要这些“部分空心'插头。为了克服乐队扩大与壁效应和径向填充密度的变化有关的问题,被称为主动流动技术(AFT)柱技术的一种新形式的设计7,19。这种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溶剂洗脱的沿着壁区域中的物理分离除去壁效果,从该流动相在柱19的径向中心区域洗脱。有两种主要类型的AFT列;并行分段流动(PSF)列和窗帘流量(CF)7列。由于该协议的目的是CF列的使用和优化,PSF列将不作进一步讨论。

幕流(CF)

幕流(CF)柱格式利用在两个入口和柱的出口AFT端部附件。 AFT端部附件包括位于一个多件内的环形熔块。玻璃料是由三部分组成:与端部的中心孔嵌合,与该端部接头的外周端口对准的多孔外部部分,和一个不渗透环对准的多孔径向中央部,其分离防止任何交叉的两个多孔部分玻璃料19的径向中心和外部区域之间-flow。 图1示出的AFT玻璃料的设计与图2示出在CF列格式。在此模式下操作的(CF)的样品被注入到入口配件的径向中央端口,而额外的移动相通过的径向中心区域通过所述入口到“帘”溶质的迁移的圆周口导入柱。因此,样品进入与具有流动相仅通过它的列的外部区域的列的径向中心区域的床。有研究表明,大约40:60的体积流率比(中央:周边端口),用于在入口4.6内径(ID)柱的端部配合的是最佳的6,7,16。在CF塔的AFT出口允许中枢和外周流量的调节其相对部分,并且可以被改变以几乎任何期望的拉提通过压力管理o。在CF列的优化可以显著改善塔技术的各种功能方面,例如分离效率或检测灵敏度。以这种方式,“无壁”,“无限直径”或“虚拟”列建立6,10,18,20。 CF列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柱主动管理样品的迁移,以防止样品在到达壁区域。因此,在出口到检测器中的溶质浓度为最大,当使用紫外线(UV)检测16,以及即使使用质谱检测6时更大的增加的比常规列格式更大约2.5倍的灵敏度。

CF列非常适合于低浓度的样品中,由于检测灵敏度增加。此外,联接到流率受限探测器,诸如质谱仪(MS)的6时它们是理想的。一个AFT柱在4.6毫米内径的格式,例如可以调整为标准2.1 mm内径格式列时在同一线速度操作时,通过调整中央流动退出到21%,提供的溶剂相同体积到检测器。同样,AFT列也可以调整,通过调整核心流程退出到43%,提供相同的容积负荷的检测器,3.0 mm内径柱。事实上任何“虚拟”列格式可以生产以满足需求分析6,18,22。在入口使用这些专门设计的端部附件和出口确保真正的无壁列成立。

有两种方法来设置溶剂输送系统入口的中心和周边港口:分流系统6和两个泵系统6,7 图3说明每个CF系统设置窗口中。

分流系统

一世呐分流系统( 图3A)的泵的流量通向喷射器是使用零死体积T型件,其中流动相的一个流动流被连接到喷射器,其然后连接到分裂预喷射柱的入口端,嵌合的中央端口。流动相的第二流动流通过绕过喷射器,并连接到外围端口上的柱的入口。中流动的分割,在流动流百分比调节至40:60(中心:外围设备)的线连接到列之前, 从喷射器到中心和泵外围。

双泵系统

在CF列需要在塔的入口端拟合两个流动流。根据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流设置的自动进样器/喷射器的类型,可能无法进行,所以CF然后可以通过两个泵( 图3B 21)来实现。每个泵被分配,选择连接到中央或外围端口和流率被设定为表示流量为中央口的40%,为外围端口60%。例如,如果总流速1.0毫升分钟-1,中央泵流量被设为0.4毫升分钟-1和外围泵被设置为0.6毫升分钟-1。

其中操作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HPLC仪器和操作色谱模式。例如,在一些自动进样器中的样品装载位置和样品之间的压力的变化注入,可能会发生位置扰乱分流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双泵设置将被推荐为最佳的CF性能。无论设置溶剂输送系统选择用于CF柱的入口,在CF出口优化保持相同。在CF柱出口中央端口附连到与SMAL的紫外可见(UV-VIS)检测器免得体积可能管以减少柱后死体积的影响。因为,CF列模拟窄径柱,柱出口和检测器之间的死体积是不利的CF柱的分离性能。关键是要确保中央端口和UV-Vis检测以减少死体积的如带展宽,损失在效率和灵敏度的影响之间管容积的最小量。因此,使用窄口径管材(0.1毫米)的建议,以轻易让调整的压力不增加不适当的死体积。管也连接到所述外围端口,并指示浪费。当在CF柱的出口,所述分割比可以调节到适合分析者的目的的任何比率。当使用4.6 mm内径的CF,例如,它常常是方便设置的比率为要么43:57或21:79(中心:周),以模拟一个“虚拟”3.0毫米内径柱或2.1毫米内径柱,尊敬。这样的分离性能是容易长凳标记。分割比由称重流从连接到中央端口和流动离开该外围端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器排出的量来测量。的百分比流量通过每个端口可以被确定,并且该比率可以通过改变管附着的长度或用具有不同的内部直径(ID)管进行调整。

此视频协议细节增强色谱性能CF塔的运行和优化程序。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注意:请参考所有材料和试剂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使用前( MSDS甲醇)。处理溶剂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洗脱时,确保使用的所有适当的安全措施。确保适当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天平和检测仪器仪表工程控制,保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眼镜,手套,实验室外套,全长裤,封闭趾鞋)。

注意:此协议包含如何耦合用UV-Vis检测器HPLC系统上使用CF列的指令。该协议已被写入假设读者已经在色谱基础知识和经验。

1. HPLC仪器的安装

注意:本节可以改变,以适应分析人员的需求, 即,选择的溶剂中,检测器波长和流动速率适合于所关心的样本。

  1. 制备具有100%的超纯水为线,一种用于线B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例如 Milli-Q水)和100%甲醇作为流动相和吹扫泵按照制造商的要求。
  2. 在UV-Vis检测设定为254纳米。
  3. 选择的设置任一个预喷射流分割模式,或一个双泵流量设置。对于分流模式进行第2步,为双泵模式继续执行步骤3。

2.分流系统设置

  1. 断开从自动取样器的喷射器阀的泵线。
  2. 附加一个T型件到泵线。
  3. 附上15厘米的一块0.13毫米ID管到T型件的每一个端口。
  4. 从T型件连接一管喷射器自动取样的阀。
  5. 泵设置至1.0ml分钟-1。
  6. 流的分割比连接泵线到CF柱的入口,调谐到40%之前:6 0%(中线:外围线)在步骤如下2.7。
  7. CF的比例入口分流系统的调整
    1. 用分析天平测量两个空收集容器的质量和标签一个收集容器的中心和另一外围设备(一个用于从自动取样器行居中端口,一个用于从T型件到外围端口的线) 。
    2. 为1.0分钟,收集排出的流动相从所述喷射器(在将被连接到所述列中的点)进入收​​集容器中,在2.7.1测定其质量来的行。
    3. 重新称量在分析级的收集容器中,并确定所收集的流动相的质量。
    4. 重复步骤2.7.2至2.7.3用于退出从T型件就是要连接到外围端口行洗脱剂。
    5. 确定流量的比例(毫升分钟-1)从根据下列等式流的每个行:
      1“SRC =”/文件/ ftp_upload / 53471 / 53471eq1.jpg“/>
    6. 调整流量比例为40%:60%(±2%)(线从注射器到中央端口:T-片外围端口线)。如果从喷射器到中央端口的流量百分比的线是40%以上,提高通过减小管的内直径或增加其长度的压降。如果从喷射器到中央端口的流量百分比的线是在40%以下,提高了管子的内径或减小管的长度。
    7. 一旦流动比率调整转向泵的流量了。
    8. 从喷油器线路连接到柱入口的中心港口,从T-片柱入口的外设端口的线。
    9. 缓慢上升流速至1.0ml分钟-1在100%B线。
    10. 通过允许平衡所述柱(4.6毫米内径×100毫米长)100%甲醇(B线)流动相以1.0ml分钟通过该柱流-1 10分钟。这个时间是根据用户可以使用其他列的尺寸缩放。
    11. 对于CF出口的调谐转到步骤4“CF出口流量的调整”。

3.双泵系统设置

  1. HPLC系统泵连接到喷射器,然后从喷射器连接线到该列的中央进气口。
  2. 直接连接的附加泵到柱的入口外围端口。注意,该第二泵由绕过喷射器。
  3. 斜坡连接到中央口系统泵的流速0.4毫升分钟-1(代表为1.0ml分钟-1的总流速的40%),在100%甲醇(B线)。
  4. 同时如步骤3.3,坡道的周边泵的流速0.6毫升分钟-1(代表的总流量的60%1.0毫升分钟-1),在100%甲醇(B线)。
  5. 通过允许100%甲醇(B线)的流动相以1.0ml分钟通过该柱流-1 10分钟平衡的柱(4.6毫米内径×100毫米长)。这个时间是根据用户可以使用其他列的尺寸缩放。
  6. 对于CF出口的调谐转到步骤4“CF出口流量的调整”。

4.调整CF出口气流

  1. 中央出口端口连接到使用15厘米的一块0.13毫米ID管的UV-Vis检测。
  2. 15厘米的一块0.13毫米ID管连接到CF柱的外周出口。
  3. 权衡的分析天平上两个空收集容器的质量和标签一个容器的中心和其他外围设备。
  4. 为1.0分钟,收集从UV-Vis检测器(中央流动)排出的流动相进入收集容器标签的中心,在4.2测定其质量。
  5. 重新称量含有关于分析级所收集的洗脱剂在收集容器中,并确定所收集的流动相的质量。
  6. 重复步骤退出从外围出口线路洗脱液4.4至4.5。
  7. 确定流从根据下列等式流中的每一行的百分比:
    公式(2)
  8. 调整的流量比至21%:79%(±2%)(从紫外可见中心出口流量:从管线外围出口流),如果从紫外可见中央流百分比为21%以上,提高压降通过减少附着到UV-Vis检测的出口管道的内部直径或增加其长度。如果从紫外可见的中心流动百分比低于21%,增加内径附着在UV-Vis检测出口处的管道,或减小管子的长度。每次管的长度被改变,重复步骤4.3至4.7。
    注:“虚拟”2.1 mm内径模式CF柱为分析做好准备。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AFT柱使用在多端口柱端部附件的专用料设计( 图1)克服了柱床异质性和改善的分离性能的发展。上的CF层析柱( 图2)的分离性能的实验室间研究用成立( 图3B)作为在该协议23的第3节中描述的双泵系统进行的。三组分测试混合物通过一个“虚拟”2.1 mm内径其中CF塔的中心出口流量的21%被定向到检测器下进行分析。三组分测试混合物的分离示出的CF相对标准列一列的效率和灵敏度,方面的改进的性能。这三个组件测试混合物含有苯乙醚,苯和戊和传统的4.6和2.1 mm内径柱和4.6进行了分析与22:78(中心:外设)分割比例内径CF列模拟2.1 mm内径( 图4)。分离效率在平板计数(N)和灵敏度方面进行评价。使用用于分析的CF列的显示检测的下限( 图5),并增加了灵敏度( 图46)相对于传统的柱的分析。它还发现,无论在实验室或采用HPLC系统的类型,用于将CF柱分离性能结果是相对不变,所有使用的CF色谱柱23时产生改进的分离性能。

图1
图1. 插图的主动流动技术柱端配合料设计。 OAD / 53471 / 53471fig1large.jpg“目标=”_空白“>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2
图2. AFT列- CF栏格式 ,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3
(A)中分流系统的设置和(B)2号泵系统设置CF柱入口流量 图3. 成立。 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53471fig4.jpg“/>
图4. 使用极限3000系统获得的三组分测试混合物的典型的分离。(一)常规4.6mm内径柱,(B)常规2.1 mm内径柱,(三)窗帘流柱,用22%的出口分割操作比。溶质:(ⅰ)苯乙醚,(ⅱ)苯和(iii)戊。这个数字已经从23中提取。 请点击此处查看本图的放大版本。

图5
在检测上(a)该常规塔的极限丁苯 5. 洗脱带型材,和(b)的幕流塔系统 :岛津制作所以2.0毫升/分钟,5微升注射,在254nm检测。这个数字已经从提取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6
图6. 比较终极3000系统上获得苯的洗脱曲线(a)中的现有4.6mm内径柱,(b)该常规2.1 mm内径柱,(c)与22%的出口分割的幕流列比。这个数字已经从23中提取。 请点击此处查看本图的放大版本。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这项研究涉及CF色谱柱的实验室间分析测试效率和灵敏度方面的分析性能。在CF柱在节'3的描述设置了双泵系统。双泵系统设定“来实现的40:60的流量比:在CF柱的入口(中心周)。的40:60(中心:外设)流量比通过设定各泵分别代表40%,总流量的60%,该值的流率实现的。在CF塔出口用以下在部分“中描述的方法调谐到为2.1毫米的ID的”虚拟“塔4。 CF出口流量的调整“。使用含有苯乙醚,丁基苯和戊基苯样品混合物作为用于4.6毫米内径的CF柱(22:78)和传统4.6和2.1 mm内径柱之间的分离性能比较的测试标准。 图4是chromatograp的重叠试验混合物的分离HIC采用每三列进行。在该图中观察到的主要区别是在对使用CF柱获得的分离信号响应的显著增加。为4.6和2.1毫米内径的常规柱信号响应几乎相同如预期的那样色谱条件进行缩放,以列的横截面表面相匹配。

线性和检测限也评估了CF和操作,其中一系列的标准编制,并与不同流速不同的HPLC系统重复进行分析的传统模式之间。不论其中使用HPLC系统和在什么流量分析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这里为CF信号响应总是比其他常规列显著更大。信号响应涨幅分别比常规列越大通常在1.7和2.8倍。 5倍观察为工作在22%的CF模式比以往2.1 mm内径柱峰高度为最低标准系列的- (RSD%, ,相对标准偏差)的改善的测量精度。 CF改善峰测量的精确度,由于是受CF.得到灵敏度的增加该信号的反应越大,越低RSD值。因此,随着改进的信号响应峰值精度的结果也得到了改善,还效率较高,所以带尾少,因此峰积分更精确。拘留和定量用CF列与22:78的出口分割比(中心:外围设备)的限制。也通过比传统的2.1 mm内径柱23达2.3倍提高图5示出了用于丁苯检测响应的近极限在CF条件和常规条件下的峰值。

到COM的一个重要方面CF和常规柱之间的型坯,是不是在图4中显而易见的是在峰体积为CF条件下样品中的分析物的降低。 图4给出了峰值相对于时间的,然而,由于在CF模式只的一部分总流量正在被使用,峰宽度可以相对于体积进行调整。 图6中的苯洗脱曲线相对于峰值体积为CF(22:78)模拟一个“虚拟”2.1 mm内径,常规的4.6mm内径柱比较和常规的2.1 mm内径的CF以及常规2.1毫米列之间的峰体积几乎是相同的,但是,传统的4.6mm柱的峰值体积比常规2.1毫米和CF约大5倍(22:78) 。重要的是,在峰体积的减少的CF模式没有导致降低的信号响应的,而是增加了由比现有柱的近3倍regardl内径23 ESS。虽然在峰值体积的减少可能不是紫外 - 可见检测重要,同样不能说对于那些流量依赖性或限制,例如,质谱仪或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检测处理。

以这样的较窄的孔常规列的动作的CF模式的缺点是它的易感性柱后死体积的影响,其可以显著恶化通过使频带变宽,并衰减信号强度的分离性能。然而,在入口处的死体积是不那么重要。因此,由于照顾到柱后管是必要的最佳CF分离性能。 CF层析柱是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的一个相当新的形式。例如,低浓度样品插入CF柱的中心的喷射,是由壁'帘子'(外围)流动相concent等级样品在CF柱的中心内,并且因此最大化信号响应。一旦出口仅含有“浓缩”样品的中央流动被送到检测器,提供了在灵敏度的增加,理想为使用的流量限制检测器如MS 6高流速高速分析。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HPLC instrument
Additional Pump Required if 2 pump CF system set up is to be used.
Curtain Flow HPLC column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Not Defined Soon to be commercialized
Methanol Any brand HPLC Grade
PEEK tubing Any brand Various lengths and i.d. 
PEEK tube cutter Any brand
Analytical Scale Balance Any brand
Stop watch Any brand
Eluent collection vessels Any brand 1-2 ml sample vials can be used as eluent collection vessels
T-piece Any brand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Camenzuli, M., et al. The use of parallel segmented outlet flow columns for enhanced mass spectral sensitivity at high chromatographic flow rates. Rapid Commun. Mass Sp. 26 (8), 943-949 (2012).
  2. Camenzuli, M., Ritchie, H. J., Ladine, J. R., Shalliker, R. A. Enhanced separation performance using a new column technology: Parallel segmented outlet flow. J. Chromatogr. A. 1232 (0), 47-51 (2012).
  3. Camenzuli, M., Ritchie, H. J., Shalliker, R. A. Gradient elution chromatography with segmented parallel flow column technology: A study on 4.6mm analytical scale columns. J. Chromatogr. A. 1270 (0), 204-211 (2012).
  4. Camenzuli, M., Ritchie, H. J., Shalliker, R. A. Improving HPLC separation performance using parallel segmented flow chromatography. Microchem. J. 111 (0), 3-7 (2013).
  5. Camenzuli, M., et al. Parallel segmented outlet flow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multiplexed detection. Anal. Chim. Acta. 803 (0), 154-159 (2013).
  6. Kocic, D., et al. High through-put and highly sensi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separations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using active flow technology chromatography columns. J. Chromatogr. A. 1305 (0), 102-108 (2013).
  7. Shalliker, R. A., Ritchie, H. Segmented flow and curtain flow chromatography: Overcoming the wall effect and heterogeneous bed structures. J. Chromatogr. A. 1335 (0), 122-135 (2014).
  8. Shellie, R., Haddad, P.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 Bioanal. Chem. 386 (3), 405-415 (2006).
  9. Abia, J. A., Mriziq, K. S., Guiochon, G. A. Radial heterogeneity of some analytical columns used i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 1216 (15), 3185-3191 (2009).
  10. Knox, J. H., Laird, G. R., Raven, P. A. Interaction of radial and axial dispersion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 relation to the "infinite diameter effect". J. Chromatogr. A. 122 (0), 129-145 (1976).
  11. Miyabe, K., Guiochon, G. Estimation of the column radial heterogeneity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ling peaks in linear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 830 (1), 29-39 (1999).
  12. Shalliker, R. A., Scott Broyles, B., Guiochon, G. Axial and radial diffusion coefficients in a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lumn and bed heterogeneity. J. Chromatogr. A. 994 (1-2), 1-12 (2003).
  13. Gritti, F., Guiochon, G. Effects of the thermal heterogeneity of the column on chromatographic results. J. Chromatogr. A. 1131 (1-2), 151-165 (2006).
  14. Shalliker, R. A., Wong, V., Broyles, B. S., Guiochon, G. Visualization of bed compression in an axial compress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lumn. J. Chromatogr. A. 977 (2), 213-223 (2002).
  15. Tallarek, U., Albert, K., Bayer, E., Guiochon, G. Measurement of transverse and axial 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in packed beds. AICHE J. 42 (11), 3041-3054 (1996).
  16. Camenzuli, M., Ritchie, H. J., Ladine, J. R., Shalliker, R. A. Active flow management in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enhanced separation using a curtain flow inlet fitting and segmented flow outlet. J. Sep. Sci. 35 (3), 410-415 (2012).
  17. Shalliker, R. A., Broyles, B. S., Guiochon, G. Physical evidence of two wall effects in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 A. 888 (1-2), 1-12 (2000).
  18. Shalliker, R. A., Camenzuli, M., Pereira, L., Ritchie, H. J. Parallel segmented flow chromatography columns: Conventional analytical scale column formats presenting as a 'virtual' narrow bore column. J. Chromatogr. A. 1262 (0), 64-69 (2012).
  19. Camenzuli, M., Ritchie, H. J., Ladine, J. R., Shalliker, R. A. The design of a new concept chromatography column. Analyst. 136 (24), 5127-5130 (2011).
  20. Foley, D., et al. Precision and Reliability: an Intercontinental Study of Curtain Flow Chromatography. Thermo Scientific. , (2013).
  21. Pravadali-Cekic, S.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es for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Samples using HPLC.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 PhD thesis (2014).
  22. Soliven, A., et al.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narrow-bore HPLC columns using active flow technology. Microchem. J. 116 (0), 230-234 (2014).
  23. Foley, D., et al. Curtain flow chromatography ('the infinite diameter column') with automated injection and high sample through-put: The results of an inter-laboratory study. Microchem. J. 110 (0), 127-132 (2013).

Tags

化学,第112,窗帘流量,主动流技术,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
幕式柱:效率和灵敏度的优化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Pravadali-Cekic, S., Kocic, D., Hua, More

Pravadali-Cekic, S., Kocic, D., Hua, S., Jones, A., Dennis, G., Shalliker, A. Curtain Flow Column: Optimization of Efficiency and Sensitivity. J. Vis. Exp. (112), e53471, doi:10.3791/53471 (2016).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