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VE Core
Molecular Biology
Chapter 18: Cell Division
18.5:
有丝分裂纺锤体
有丝分裂纺锤体(或纺锤体装置)是一种真核细胞骨架结构,由称为微管的长蛋白质纤维组成。纺锤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并将它们移动到亲本细胞的两端,现在单独的染色体分布在两个子细胞核中。
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双极构型促进了染色体分离,为细胞分裂做好准备。确保双极有丝分裂纺锤体形成的一种机制依赖于中心体。
一些细胞,如脊椎动物卵母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缺乏中心体;然而,大多数动物细胞在进入有丝分裂时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都与有丝分裂纺锤体相对两端或两极上的圆形微管排列相关联。换句话说,中心体对微管进行成核。
运动蛋白(特别是驱动蛋白和动力蛋白)通常在微管末端或附近起作用,并促进双极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例如,纺锤体中区的驱动蛋白 5 电机连接到从相对纺锤体磁极伸出的两个微管并滑开;这个过程通过将纺锤体磁极彼此推开来促进纺锤体双极和伸长。
驱动蛋白-5 活性被认为被驱动蛋白-14 抵消。驱动蛋白 14 马达拉动从相对磁极延伸的微管,有效地将磁极聚集在一起。这些电机的协调活动使主轴能够正确组装。
驱动蛋白 4 和驱动蛋白 10 是染色动蛋白,驱动蛋白可以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相关。驱动蛋白 4 和驱动蛋白 10 与染色体臂结合,将染色体和纺锤体极分开。
动力蛋白在细胞的各个部分组织微管。例如,它们将星光微管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连接起来,使纺锤体极彼此远离。
有丝分裂纺锤体的结构、组织和成分允许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为细胞的正确分裂做好准备。
有丝分裂纺锤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并在有丝分裂后期将它们移动到细胞的相对两侧。
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基本结构是称为微管的空心圆柱体。两组微管布置在有丝分裂纺锤体的相对末端或极点。
每个微管都有一个负端和一个正端。微管的负端在纺锤体极的中心相遇。正端从磁极向外延伸。
有不同类型的微管在有丝分裂纺锤体中具有不同的位置和作用。
着丝粒微管通过在动粒的正端附着染色体,将染色体与纺锤体极结合。着丝粒是组装在染色单体着丝粒上的大型蛋白质复合物,染色单体着丝粒是一种连接姐妹染色单体的特殊 DNA 序列。
极间微管的排列类似于一双紧握的手。极间微管的正端与从对极延伸的另一个极间微管的正端重叠。运动蛋白与极间微管结合以指导纺锤体组装。
星体微管将纺锤体锚定在细胞中。这些微管共同类似于星爆,每个正端都从纺锤体极向外突出到细胞皮层。
在大多数动物细胞中,微管围绕称为中心体的细胞器组织。每个纺锤体极都存在一个中心体。
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组成,周围环绕着称为中心粒周围基质的无形蛋白质块。中心体在细胞中产生、组织和锚定微管。
两个运动蛋白家族是有丝分裂纺锤体构建和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驱动蛋白相关蛋白和动力蛋白。通常,驱动蛋白相关蛋白向微管的正端移动,而动力蛋白向负端移动。
有丝分裂纺锤体及其微管的内在极性促进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分离,为细胞分裂做好准备。
Related Videos
Cell Division
20.8K 浏览
5.6K 浏览
4.6K 浏览
3.5K 浏览
6.6K 浏览
4.1K 浏览
5.2K 浏览
3.7K 浏览
3.3K 浏览
3.4K 浏览
3.2K 浏览
6.4K 浏览
2.9K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