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昼夜节律和基因调控

Circadian Rhythms and Gene Regulation
JoVE Core
Molecular Biology
A subscription to JoVE is required to view this content.  Sign in or start your free trial.
JoVE Core Molecular Biology
Circadian Rhythms and Gene Regulation
Please note that all translations ar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4,059 Views

02:19 min
April 07, 2021

Overview

生物钟参与调节所有动物复杂生理学的许多方面。1935 年,德国动物学家 Hans Kalmus 和 Erwin Bünning 发现黑腹果蝇存在昼夜节律。然而,生物钟背后的内部分子机制仍然是一个谜,直到 1984 年,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 发现了 Per 基因在 24 小时周期内振荡的表达。在随后的几年中,发现了许多其他相关基因,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被进一步揭示。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 对理解内部生物钟的贡献于 2017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在果蝇中,周期 (PER) 蛋白是控制细胞内部昼夜节律的主要调节蛋白。PER 与另一种称为 Timeless (TIM) 的必需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并进入细胞核。在这里,它可以通过反馈抑制来调节细胞中 PER 的表达水平。此外,它还通过抑制转录激活因子 Clock 和 Cycle 的活性来控制其他基因的表达。重要的是,PER/TIM 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有无光,这意味着它在白天条件下会降解。结果是 PER/TIM 复合物下游基因的表达受光控制,这种现象允许生物钟同步。

在哺乳动物中,昼夜节律的调节以非常相似的方式工作。然而,由于添加了几个旁系同源基因,整个通路的调控比果蝇复杂得多。

昼夜节律的意义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体都是在 24 小时昼夜循环的情况下进化而来的,并相应地调整了它们的细胞、生理和行为反应。例如,哺乳动物的睡眠和醒来、体温和激素释放的昼夜周期都受昼夜节律控制。不规则的昼夜节律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或睡眠障碍。此外,昼夜节律的紊乱会对身体的其他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Transcript

几乎所有的生物体,从微生物到哺乳动物,都根据 24 小时的太阳周期或生物钟同步它们的行为、生化和生理过程。

生物钟主要由特定机械控制,在哺乳动物中,下丘脑中的视交叉上核充当主时钟并控制全身的昼夜节律。

然而,体内的大多数细胞也有内部昼夜节律。这些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循环模式指导生物体水平的生物钟。

细胞水平昼夜节律的潜在遗传学已在果蝇中进行了经典研究,其中一组时钟基因通过负反馈回路调节细胞昼夜节律。

在白天,转录因子 Clock 和 Cycle 异二聚化并激活其靶基因的转录,包括 Period 基因,也称为 Per。

Per 蛋白与另一种称为 Timeless 或 Tim 的蛋白质二聚化。然而,这两种蛋白质在光下都不是很稳定,随后被蛋白酶体降解。

在晚上,稳定的 Per/Tim 复合物可以在细胞质中积累,然后易位到细胞核 – 在那里它与时钟周期二聚体结合,并将其从 DNA 中去除 – 从而抑制其转录活性。

除了这种负反馈调节外,细胞中的其他调节蛋白也参与 Clock 活性的调节。

例如,Clockwork Orange 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通过竞争 DNA 上的结合位点,与 Per 一起共同抑制 Clock-cycle 转录活性。

由于昼夜节律在协调正常身体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的任何破坏都可能导致轻微到严重的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和炎症性疾病,以及癌症。

Key Terms and definitions​

Learning Objectives

Questions that this video will help you answer

This video is also useful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