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Verarbeitung ...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Chemistry

一种用于分析单纳米粒子的闭式无线纳米粒子电极

Published: March 20, 2019 doi: 10.3791/59003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Summary

在这里, 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制造闭式无线纳米粒子电极和随后对单个纳米粒子碰撞进行电化学测量的协议。

Abstract

用纳米电化学技术测量单纳米粒子的内在特性具有深刻的基础意义, 对纳米科学具有潜在的影响。然而, 电化学分析单个纳米粒子是具有挑战性的, 因为传感纳米界面是不可控制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我们在这里描述了一种闭式无线纳米粒子电极 (WNE) 的制造和表征, 该电极具有高度可控的形态和出色的重现性。WNE 的简单制造使其能够在一般化学实验室中制备出定义明确的纳米电极, 而无需使用洁净室和昂贵的设备。还重点介绍了30纳米闭式 WNE 在混合物中单个金纳米颗粒分析中的一个应用, 该应用显示了 0.6 pA 的高电流分辨率和 0.01 ms 的高时间分辨率。闭式 Wne 的更有潜力的应用可以从纳米粒子表征扩展到单分子检测和单细胞探测。

Introduction

纳米粒子由于其催化能力、特殊的光学特性、电活性和高地容比1234. 单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分析是了解纳米水平的固有化学和电化学过程的直接方法。为了实现对单个纳米粒子的高度敏感测量, 以前已经采用了两种电化学方法从当前响应 567中读出纳米粒子信息。其中一种方法是在纳米电极界面上固定或捕获单个纳米粒子, 用于研究电催化8,9。另一种策略是由与电极表面的单纳米粒子碰撞驱动的, 这种碰撞会产生动态氧化还原过程的瞬态电流波动。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与单个纳米粒子直径相匹配的纳米超敏传感接口。然而, 传统的纳米电极制造主要采用了微机电系统 (MEMS) 或激光拉动技术, 这些技术繁琐且不规范10, 11,12, 13岁例如, 基于 mems 的纳米电极制造成本很高, 需要使用洁净室, 从而限制了纳米电极的大量生产和普及。另一方面, 纳米电极的激光拉力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人员在毛细管内密封和拉拔金属丝过程中的经验。如果金属丝在毛细管中没有很好的密封, 纳米管内壁与金属丝之间的缝隙会极大地产生多余的背景电流噪声, 扩大电源传感区域。这些缺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纳米电极的灵敏度。另一方面, 间隙的存在会扩大电极面积, 降低纳米电极的灵敏度。因此, 由于每个制造过程1415 中的电极形态无法控制, 因此很难保证可重现的性能。因此, 迫切需要一种具有优良重现性的纳米电极的通用制备方法, 以促进对单个纳米粒子固有特性的电化学探索。

近年来, 纳米孔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优雅、无标签的单分子分析方法, 161718、19、20。由于其可控的制造, 纳米管提供了一个纳米尺度的约束, 具有均匀的直径范围从30-200 纳米的激光毛细管拉拔21,22, 23,24.此外, 这种简单和可重复的制造过程, 确保了纳米管的推广。最近, 我们提出了一个无线纳米粒子电极 (WNE), 它不需要密封在纳米粒子内的金属丝。通过简单、可重复的制造工艺, wne 在纳米粒子内具有纳米级金属沉积, 形成电活性界面 25262728。.由于 WNE 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均匀的约束形态, 因此它实现了高电流分辨率和低电阻电容 (RC) 时间常数, 以实现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我们以前报告了两种类型的 Wne, 开放型和闭式, 以实现单实体分析。开式 WNE 采用沉积在纳米粒子内壁上的纳米层, 它将单个实体的法格电流转换为离子电流响应26。通常, 开式 WNE 的直径约为100纳米。为了进一步减小 WNE 的直径, 我们提出了闭式 WNE, 其中固体金属纳米尖端通过化学电化学方法完全占据纳米颗粒尖端。这种方法可以在纳米孔约束内迅速产生30纳米金纳米尖。闭式 WNE 尖端区域定义明确的界面确保了单个纳米粒子电化学测量的高信噪比。由于带电金纳米粒子与闭式 WNE 发生碰撞, 在尖端界面上的超快充放电过程会在离子电流轨迹中引起电容反馈响应 (CFR)。与以往通过29内金属丝的纳米电极进行的单纳米粒子碰撞研究相比,闭式 wne 的电流分辨率较高, 为 0.6P±0.1 pa (rms), 时间分辨率较高, 为 0.01 ms。

在此, 我们描述了一种具有高度可控尺寸和出色重现性的闭式 WNE 的详细制造工艺。在这个协议中, 一个简单的反应之间的头名数-和bh4-是为了产生一个金纳米尖端, 完全阻止一个纳米孔。然后, 采用双极电化学连续生长的金纳米尖端, 达到几个微米的长度内的纳米。这个简单的程序使这种纳米电极制造的实施, 这可以在任何一般化学实验室进行, 没有一个干净的房间和昂贵的设备。为了确定闭式 WNE 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 该协议提供了一个详细的表征程序,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荧光光谱。最近的一个例子是, 它直接测量金纳米粒子 (AuNPs) 与闭合型 WNE 纳米界面碰撞的内在和动态相互作用。我们认为, 闭式 WNE 可能为未来在单实体层面上对活细胞、纳米材料和传感器进行电化学研究铺平道路。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1. 解决方案的准备

注: 注意所有化学品的一般安全预防措施。在烟罩中处理化学物质, 戴上手套、护目镜和实验室外套。保持易燃液体远离火源或火花。所有水溶液均采用超纯水 (25°c 时 18.2 MΩ厘米) 制备。使用0.22μm 孔尺寸过滤器对制备的溶液进行过滤。

  1. KCl 溶液的制备
    1. 在100毫升去离子水中溶解0.074 克氯化钾。
  2. Nbh4 溶液的制备
    1. 在10毫升乙醇中溶解0.018 克硼氢化钠。
  3. Hucl4溶液的制备
    1. 在1% 氯尿酸溶液的1毫升中溶解0.010 克氯化钾。
  4. 准备工作硅橡胶
    1. 按容量的比例将含有 A 部分和 B 部分的硅橡胶 (见材料表) 混合。
    2. 在第一次的锅里, 使用混合硅橡胶在滑梯上立即油漆一个反应区。
    3. 将准备好的硅橡胶在滑梯上固化5分钟。
  5.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0
    1. 在40毫升的去离子水中加入4.8 毫升的氯尿酸, 质量分数为1%。
    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
    3. 在溶液中快速添加质量分数为1% 的柠檬酸三钠溶液的10毫升。
    4. 将溶液加热 15分钟, 直到最终溶液呈红色。
      注: 在我们的例子中, 氯尿酸溶液被柠檬酸三钠迅速还原, 并观察到该溶液迅速从透明黄色变为深黑色。

2. 实验装置的准备

  1. 电流测量系统的准备
    1. 打开包含电流放大器 (见材料表) 和低噪声数据采集系统 (参见材料表) 的电流测量系统
    2. 打开电压夹紧模式。
    3. 将滤波器带宽设置为 10 kHz, 将采样率设置为 100 kHz。
    4. 在倒置显微镜上组装自行设计的专用铜笼, 以屏蔽实验单元的外部噪声和预放大器 (见材料表)。
    5. 接地法拉第笼的外壳、放大器的外壳和倒置显微镜系统。
  2. 暗场检测系统的设置
    1. 用暗场显微镜对纳米颗粒内金纳米尖端的产生进行监测。
      注: 倒置显微镜系统 (见材料表) 用于拍摄图像和散射光谱。采用真彩色 ccd 摄像机拍摄纳米粒子和纳米粒子电极的图像。暗场冷凝器 [数字孔径 (NA) = 0.8–0.95)] 被用来形成暗场照明。10X (NA = 0.3)、20X (NA = 0.45) 和 40X (NA = 0.6) 目标用于收集闭式 WNE 的图像。荧光检测用于进一步验证纳米管的纳米尖端与内壁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本实验由另一个集成在倒置显微镜上的 EMCCD (见材料表) 进行, 激发光是内置的汞灯, 带通滤波器为450-490 纳米。

3. 密闭型 WNE 的制造

  1. 纳米粒子的制备
    1. 将石英毛细血管 (见材料表) 放入一个装有丙酮的15毫升离心管中, 进行10分钟的超声波清洗。
    2. 将丙酮倒出, 然后将乙醇加入同一离心管。
    3. 将离心管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进行10分钟的清洗。
    4. 将毛细血管放入另一个15毫升的离心管中, 用去离子水去除乙醇, 超声波清洗10分钟。
    5. 持续超声波清洁毛细血管三次用去离子水去除残留的乙醇。
    6. 使用氮气流干燥毛细血管。
    7. 将毛细血管放在一个新的、干净的离心管中。
    8. 打开 CO2 激光拉拔器 (参见材料表)
    9. 将拉拔器预热 15-20, 以确保稳定的激光功率。
    10. 在拉拔器中安装清洁的毛细管。
    11. 设置co2激光拉拔器面板上的热、长丝、速度、延迟和拉力参数。此协议中用于拉直径为 30 nm 的纳米粒子的详细参数如表 1所示 (图 1)。
    12. 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固定在培养皿上, 并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粘合剂 (见材料表) 进行进一步表征。
  2. 的制造闭式 WNE
    1. 用微型装载机将制备的 HAuCl4溶液注入纳米。
    2. 在 1878 x 克左右离心纳米管 5分钟, 以去除纳米管中的气泡。
      注: 在这一步中, 我们将尖端朝下的纳米管放置在2毫升离心管内的自制支架中。
    3. 用准备好的硅橡胶将纳米管固定在盖板上 (见步骤 1.4), 并将纳米颗粒内的区域定义为 "cis" 侧, 外部区域为 "trans" 侧.
    4. 等待 5分钟, 直到橡胶被固化。
    5. 将集成的合奏放在倒置显微镜的目标表上。
    6. 打开并调整暗场照明, 以便在10倍显微镜目标下聚焦纳米针尖。
    7. 更改为20X 和40X 目标, 以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8. 在纳米粒子内放置一个 Ag/AgCl 电极。
    9. 将另一个接地的 Ag/AgCl 电极放入反式侧.
    10. 将一对 Ag/AgCl 电极连接到前放大器。
    11. 打开当前测量系统和相应的软件 (见材料表), 用于离子电流记录。
    12. 将应用的潜力设置为 300 mV。
    13. 慢慢地将 150Μlnbh4 溶液加入反侧, 以触发 Haucl4和 nbh4之间的反应 (图 2)。
      注: 在水溶液中 Nbh4 的还原发生在剧烈的反应速度.因此, 在金纳米尖端生长过程中, 由于 nbh4 的还原而产生的 H2 可能会导致纳米尖端结构有缺陷.
    14. 同时, 利用电流测量和暗场检测系统, 以电子和光学方式记录电流轨迹和暗场图像散射光谱 (图 3)。
      注: 乙醇溶液在暗场照明下具有挥发性。在制造过程中注意乙醇的体积。
    15. 在离子电流跟踪回 0 pA 后关闭应用的潜力。
    16. 用从底部到尖端流动的去离子水清洗准备好的闭式 WNE。
  3. 的特性闭式 WNE
    1.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表征闭式 wne, 这是一种表征纳米粒子22313233、34的通用方法.
    2. 利用钙离子荧光实验验证了纳米颗粒内金纳米尖端的密封条件。
      1. 将10Μl 的 Cicl 2溶液注入闭式 wne 和 fluo-8 溶液的cis侧, 注入反侧。
      2. 将 Ag/AgCl 电极连接到头台上。
    3. 应用 400 mV 偏置电位, 并使用 EMCCD (见材料表) 来监测尖端区域的荧光响应。利用聚焦离子束 (FIB) 将闭式 WNE 从尖端雕刻到底部, 然后用扫描电镜表征确定内部金属层或纳米尖端的长度。
  4. 单纳米粒子与闭式 WNE 碰撞
    1. 在制造了闭式 WNE 后,将反式cis侧的溶液改变到 kcl 溶液。
    2. 将50μl 的30纳米金纳米颗粒溶液转移到反式侧。以 300 mV 的可能值记录单个纳米粒子碰撞事件的当前信号 (图 5)。
    3. 更改施加的电压以监测电流信号的频率、振幅和形状变化。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我们展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 可以在石英锥形纳米粒子的基础上制备出定义良好的30nm 无线纳米粒子电极。图 1显示了纳米粒子的制备, 其中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在拉拔器中固定一个内径为 0.5 mm、外径为 1.0 mm 的微毛细管, 然后激光聚焦在毛细管的中心, 以熔化石英。通过对毛细管端子施加力, 最终用纳米圆锥形尖端分离并形成两个部分。拉拔参数见表 1 , 用于在我们的实验室中制备30纳米纳米粒子。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的激光拉拔器的参数可能会有所不同。实验人员应根据激光功率、温度和湿度调整参数。制造后, 需要进行扫描电镜表征, 以验证纳米管的真实直径。

图 2显示了在拉动过程后在纳米针尖内生成金纳米尖端的过程。首先, autcl4--在纳米粒子内--持续减少 bh4-生成金纳米尖端, 直到纳米颗粒的开口完全堵塞。然后, 双极电化学促进金纳米尖端的进一步生长。我们使用现场表征系统, 通过同时记录当前响应和暗场图像来监测闭式 wne 的制造过程 (图 3)。至于扫描电镜表征,图 4显示了裸纳米粒子和闭式 WNE 的上位视图 sem 图像。FIB 分裂后, 侧视扫描电镜图像提供了闭式 WNE 内金纳米尖端的形态。在单纳米粒子碰撞实验中, 金纳米粒子被添加到 WNE 的反侧。该 CRE 出色的噪声性能揭示了具有高信号频率的隐藏信号 (图 5)。

Figure 1
图 1: 纳米粒子的制备.制作步骤如下: 步骤 1) 在激光拉拔器中安装微毛细管;步骤 2) 用 CO2 激光加热毛细管中部, 并在毛细管末端施加力将其拉动;步骤 3) 毛细管逐渐变细, 并在几秒钟内分解成两个对称的纳米粒子。请点击这里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2
图 2: 闭式 WNE 的制造.步骤 1) HAuCl4和 nbh4 溶液分别添加到纳米颗粒的cis 式两侧。autcl4-由bh4 减少-在纳米孔处产生黄金。步骤 2) 孔被生成的黄金堵塞后, 发生双极电化学反应, 并具有进一步生长金纳米尖端的应用潜力。步骤 3) 最后用微米长的金纳米尖端制备了一种闭式 WNE。此数字已在以前作品25的许可下进行了修改。请点击这里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3
图 3: 闭式 WNE 制造过程中的同时电气监测和散射记录。(A)在纳米粒子的反式侧添加 nbh4 后, 电流立即从 0 pa下降。然后, 由于黄金的产生, 当前的痕迹经历了快速的过渡。在 ~ 150秒后, 电流返回到 0 pA, 显示出纳米管的完全堵塞。(b) wne 制造过程中的暗场图像, 在相应的时间点为0秒、10秒、100秒和150秒。此数字已在以前作品25的许可下进行了修改。请点击这里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4
图 4: 纳米粒子和闭式 WNE 的 SEM 特性。(A)直径为30纳米的拉纳米粒子的顶部视图 SEM 图像。(b)直径为30纳米的闭式 wne 的顶部视图 sem 图像。(c)从纳米颗粒尖端到背面的 fib 分裂后, 闭式 wne 的侧视扫描电镜图像。请点击这里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5
图 5: 具有闭式 WNE 的单纳米粒子碰撞检测。(A)反式侧溶液中添加30纳米金纳米颗粒。采用一对 Ag/AgCl 电极应用 300 mV 的偏置电位。插入:30 纳米金纳米粒子碰撞的典型尖峰信号。(b)电流痕迹, 无纳米颗粒, 并在添加30纳米金纳米颗粒后, 在闭式 wne 的反式一侧。此数字已在以前作品25的许可下进行了修改。请点击这里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制备定义明确的纳米孔是闭式 WNE 制造工艺的第一步。通过将 CO2激光聚焦在毛细管的中心, 一个毛细管分离成两个具有纳米圆锥形尖端的对称纳米粒子。通过调整激光拉拔器的参数, 可以轻松控制直径, 范围从30-200 纳米不等。需要注意的是, 不同的移液器的拉力参数可能会有所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也会影响纳米管的最终直径。

在制备纳米粒子后, 化学反应会在纳米管内产生固体纳米尖端。在该协议中, 通过降低 Hecl4, 形成金纳米尖端;通过设计相应的反应, 可以制备出其他金属纳米尖端。在纳米管尖端完全堵塞后, 所产生的金纳米尖端的电化学极化根据双极电化学促进其进一步生长。然后构建了一个原位光电表征系统, 以实现在金纳米尖端生长过程中对电流痕迹和光学信息的同步记录。

对于表征, 钙离子荧光检测有助于验证移液器内壁与金纳米尖端之间的间隙是否产生。对于明确定义的闭式 WNE, 荧光图像中的尖端区域应始终为暗。此外, 扫描电镜还可用于表征纳米粒子和闭式 WNE。FIB 可用于沿闭式 WNE 的侧壁进行雕刻, 以暴露内部金属, 供随后的扫描电镜成像。因此, 可以确定近距离 WNE 的长度和内部结构。在其特性之后, 精心准备的闭式 WNE 能够用于进一步的应用。

该协议为具有高重现性的单纳米粒子电化学测量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在这一制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第一个限制涉及纳米管尖端的直径。理论上, 当尖端直径减小到单分子大小时, 电流分辨率可以显著提高。然而, 用现有的拉力策略拉直径小于30纳米的纳米管是很有挑战性的。

这种闭式 WNE 协议的潜力可以扩大到纳米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闭式 wne 将传统纳米电极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结合, 可以揭示一些特殊的 2-DW/三维纳米材料的动态电化学映射。此外, 金纳米尖端的等离子体共振散射可用于通过电子读出和光学记录同时检测电子转移过程。由于其几何特性, 锥形纳米尖端闭型 WNE 适用于机械损伤小的细胞分析。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提交人声明没有利益冲突。

Acknowledgments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1871183, 2183400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项目 (2017-01-07-07-02-e00023)、上海市教育 "陈光" 项目的支持。委员会和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 (17CG27)。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Acetone Sigma-Aldrich 650501 Highly flammable and volatile
Analytical balance Mettler Toledo ME104E
Axopatch 200B amplifier Molecular Devices
Blu-Tack reusable adhesive Bostik
Centrifuge tube Corning Inc. Centrifuge Tubes with CentriStar Cap, 15 ml
Chloroauric acid Energy Chemical E0601760010 HAuCl4
Clampfit 10.4 software Molecular Devices
Digidata 1550A digitizer Molecular Devices
DS Fi1c true-color CCD camera Nikon
Ecoflex 5 Addtion cure silicone rubber Smooth-On 17050377
Eppendorf Reference 2 pipettes Eppendorf 492000904 10, 100 and 1000 µL
Ethanol Sigma-Aldrich 24102 Highly flammable and volatile
Faraday cage Copper
iXon 888 EMCCD Andor
Microcentrifuge tubes Axygen Scientific 0.6, 1.5 and 2.0 mL
Microloader Eppendorf 5242 956.003 20 µL
Microscope Cover Glass Fisher Scientific LOT 16938 20 mm*60 mm-1 mm thick
Milli-Q water purifier Millipore SIMS00000 Denton Electron Beam Evaporator
P-2000 laser puller Sutter Instrument
Pipette tips Axygen Scientific 10, 200 and 1,000 µL
Potassium chloride,+D25+A2:F2+A2:F25 Sigma Aldrich P9333-500G KCl
Quartz pipettes Sutter QF100-50-7.5 O.D.:1.0 mm, I.D.:0.5 mm, 75 mm length
Refrigerator Siemens
Silicone thinner Smooth-On 1506330
Silver wire Alfa Aesar 11466
Sodium borohydride, Tianlian Chem. Tech. 71320 NaBH4
Ti-U inverted dark-field microscope Nikon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Vajda, S., et al. Subnanometre platinum clusters as highly active and selective catalysts for th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propane. Nature Materials. 8 (3), 213-216 (2009).
  2. Liu, G. L., Long, Y. T., Choi, Y., Kang, T., Lee, L. P. Quantized plasmon quenching dips nanospectroscopy via plasmon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Nature Methods. 4 (12), 1015-1017 (2007).
  3. Hu, J. S., et al. Mass production and high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nS nanoporous nanoparticl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tion. 44 (8), 1269-1273 (2005).
  4. Martinez, B., Obradors, X., Balcells, L., Rouanet, A., Monty, C. Low temperature surface spin-glass transition in γ-Fe 2 O 3 nanoparticl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0 (1), 181 (1998).
  5. Fang, Y., et al. Plasmonic Imaging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of Single Nanoparticl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9 (11), 2614-2624 (2016).
  6. Mirkin, M. V., Sun, T., Yu, Y., Zhou, M. Electrochemistry at One Nanoparticle.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9 (10), 2328-2335 (2016).
  7. Murray, R. W. Nanoelectrochemistry: metal nanoparticles, nanoelectrodes, and nanopores. Chemical Reviews. 108 (7), 2688-2720 (2008).
  8. Anderson, T. J., Zhang, B. Single-Nanoparticle Electrochemistry through Immobilization and Collision.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9 (11), 2625-2631 (2016).
  9. Fu, K., Bohn, P. W. Nanopore Electrochemistry: A Nexus for Molecular Control of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ACS Central Science. 4 (1), 20-29 (2018).
  10. Zaino, L. P., Ma, C., Bohn, P. W. Nanopore-enabled electrode arrays and ensembles. Microchimica Acta. 183 (3), 1019-1032 (2016).
  11. Katemann, B. B., Schuhmann, W.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edle-Type. Electroanalysis. 14 (1), 22-28 (2002).
  12. Penner, R. M., Heben, M. J., Longin, T. L., Lewis, N. S. Fabrication and use of nanometer-sized electrodes in electrochemistry. Science. 250 (4984), 1118-1121 (1990).
  13. Watkins, J. J., et al. Zeptomole voltammetric detection and electron-transfer rate measurements using platinum electrodes of nanometer dimens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75 (16), 3962-3971 (2003).
  14. Liu, Y., Li, M., Zhang, F., Zhu, A., Shi, G. Development of Au Disk Nanoelectrode Down to 3 nm in Radius for Detection of Dopamine Release from a Single Cell. Analytical Chemistry. 87 (11), 5531-5538 (2015).
  15. Li, Y., Bergman, D., Zhang, B.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response of 1-3 nm Pt disk electrodes. Analytical Chemistry. 81 (13), 5496-5502 (2009).
  16. Kasianowicz, J. J., Brandin, E., Branton, D., Deamer, D. W.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vidual polynucleotide molecules using a membrane channe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3 (24), 13770-13773 (1996).
  17. Cao, C., et al. Discrimination of oligonucleotides of different lengths with a wild-type aerolysin nanopo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11 (8), 713-718 (2016).
  18. Cao, C., Long, Y. -T. Biological Nanopores: Confined Spaces for Electrochemical Single-Molecule Analysi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51 (2), 331-341 (2018).
  19. Sha, J. J., Si, W., Xu, W., Zou, Y. R., Chen, Y. F. Glass capillary nanopore for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58 (5), 803-812 (2015).
  20. Ying, Y. L., Zhang, J., Gao, R., Long, Y. T. Nanopore-based sequencing and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2 (50), 13154-13161 (2013).
  21. Lan, W. J., Holden, D. A., Zhang, B., White, H. S. Nanoparticle transport in conical-shaped nanopores. Analytical Chemistry. 83 (10), 3840-3847 (2011).
  22. Karhanek, M., Kemp, J. T., Pourmand, N., Davis, R. W., Webb, C. D. Single DNA molecule detection using nanopipettes and nanoparticles. Nano Letters. 5 (2), 403-407 (2005).
  23. Morris, C. A., Friedman, A. K., Baker, L. A. Applications of nanopipettes in the analytical sciences. Analyst. 135 (9), 2190-2202 (2010).
  24. Yu, R. -J., Ying, Y. -L., Gao, R., Long, Y. -T. Confined Nanopipette Sensing: From Single Molecules, Single Nanoparticles to Single Cel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taional Edition. , (2018).
  25. Gao, R., et al. A 30 nm Nanopore Electrode: Facile Fabrication and Direct Insights into the Intrinsic Feature of Single Nanoparticle Collision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taional Edition. 57 (4), 1011-1015 (2018).
  26. Ying, Y. L., et al. Asymmetric Nanopore Electrode-Based Amplification for Electron Transfer Imaging in Live Cel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0 (16), 5385-5392 (2018).
  27. Gao, R., Ying, Y. L., Hu, Y. X., Li, Y. J., Long, Y. T. Wireless Bipolar Nanopore Electrode for Single Small Molecule Detec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89 (14), 7382-7387 (2017).
  28. Gao, R., et al. Dynamic Self-Assembly of Homogenous Microcyclic Structures Controlled by a Silver-Coated Nanopore. Small. 13 (25), 1700234-n/a (2017).
  29. Kim, B. K., Kim, J., Bard, A. J. Electrochemistry of a single attoliter emulsion droplet in collis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37 (6), 2343-2349 (2015).
  30. Lee, P. C., Meisel, D. Adsorption and surface-enhanced Raman of dyes on silver and gold sol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86 (17), 3391-3395 (1982).
  31. Steinbock, L. J., Otto, O., Chimerel, C., Gornall, J., Keyser, U. F. Detecting DNA folding with nanocapillaries. Nano Letters. 10 (7), 2493-2497 (2010).
  32. Gong, X., et al. Label-free in-flow detection of single DNA molecules using glass nanopipettes. Analytical Chemistry. 86 (1), 835-841 (2013).
  33. Cadinu, P., et al. Double Barrel Nanopores as a New Tool for Controlling Single-Molecule Transport. Nano Letters. 18 (4), 2738-2745 (2018).
  34. Bell, N. A., Keyser, U. F. Digitally encoded DNA nanostructures for multiplexed, single-molecule protein sensing with nanopor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11 (7), 645-651 (2016).

Tags

化学 第145期 纳米粒子 无线纳米粒子电极 单纳米粒子 金纳米粒子 单实体 电化学密闭传感
一种用于分析单纳米粒子的闭式无线纳米粒子电极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Gao, R., Cui, L. F., Ruan, L. Q.,More

Gao, R., Cui, L. F., Ruan, L. Q., Ying, Y. L., Long, Y. T. A Closed-Type Wireless Nanopore Electrode for Analyzing Single Nanoparticles. J. Vis. Exp. (145), e59003, doi:10.3791/59003 (2019).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