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Chemistry

通过活生物膜表征电子传输

Published: June 1, 2018 doi: 10.3791/54671

Summary

提出了一种在生理相关条件下测量活体微生物生物膜电导率的方法。

Abstract

在这里, 我们演示了电化学浇口的方法, 用于表征电极生长的微生物生物膜在生理相关条件下的电导率。1这些测量是用在交叉电极 (IDA) 阵列的专门配置中, 在玻璃表面上图案的源和漏电极对水介质中活生物膜进行的。在连接源和排泄的缝隙中生长的生物膜。电位被应用到电极 (eS和 eD) 上, 通过电极之间的生物膜生成源漏电流 (ISD)。电导率对栅极电位的依赖性 (源和漏电位的平均值, EG = [eD + ES]/2) 是通过系统地改变栅极电位和测量产生的源漏来确定的。当前。电导率对栅极电位的依赖性提供了有关在调查的特定生物膜电导率基础上的胞外电子传输过程的机械信息。此处描述的电化学浇口测量方法直接基于 Wrighton23和同事和刻录默里456和同事在1980是研究薄膜导电聚合物。

Introduction

胞外电子输运 (EET) 是一种使某些微生物在细胞内代谢过程和不溶性电子受体之间传输电子的过程, 它是由天然矿物质到电极。在某些情况下, EET 使微生物在电极表面形成导电的多细胞厚生物膜, 而与电极不直接接触的细胞仍然可以利用它作为代谢电子受体或捐献者。在诸如微生物合成、污染物传感/去除、远程能源生成和存储等各种应用的电极催化剂等生物膜中, 有相当大的兴趣,7,8,9 1011121314由于微生物所执行的新陈代谢过程多种多样, 微生物生物膜的耐久性比较以酶为基础的 bioelectrodes。15,16此外, EET 通路可能会被用来电控或信号改变自然发生或基因工程微生物代谢过程中涉及, 例如, 在生产所需的产品或检测目标分析或刺激的。电催化生物膜的电导率与其他生物材料不同, 是其催化性能的一个核心方面, 但对于电极环境下的底层 EET 过程却知之甚少,众所周知的是高度争议的。17,18,19,20,21,22,23,24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2电极法测量电导率通过生活, 电极生长生物膜使用交叉电极阵列 (IDAs)。IDAs 包括在平板玻璃表面上图案的平行矩形电极, 使每一个其它波段连接在阵列的另一侧, 导致2电极 (源和漏)。对 IDA 的仔细检查 (例如, 参见 #1 的图 6.12b) 揭示了分隔相邻带的缝隙也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单独的缝隙, 在分离两个电极的阵列之间来回编织。结果是一个长而窄的缝隙, 分离源和排泄电极, 产生非常高的源漏电流, 当导电材料形成, 铸造, 聚合, 或种植 (在这里所考虑的生物膜类型的情况下) 阵列。此外, 由于电容充电和导电材料的氧化状态随栅极电位的变化而改变, 电极的小尺寸导致了小背景电流, 因为电导率所需的材料量使用 IDAs 的测量是如此之小。本文介绍了基于 IDA 的电化学门控技术, 开发了用于表征薄膜导电聚合物,2,3,4,25最近才被应用于生活系统。18另一种用于测量活生物膜电导率的技术使用了大格式的拆分源和排泄电极和源表来设置栅极电位。26,27但是, 对这些方法的关注以前已经详细说明过。18

下面的协议封装了我们对活体地杆菌能 sulfurreducens 和 biocathode MCL 生物膜进行电导率测量的经验。G. sulfurreducens是一种能够使用不溶性材料 (包括电极) 作为唯一代谢电子受体的模型电极还原有机体。此外, 它形成厚的生物膜, 能够传输电子在多个细胞长度, 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模型有机体研究阳极远距离细胞外电子转移。我们还包括详细的研究 biocathode MCL, 一个有氧, 自养混合社区生物膜分离的底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Biocathode MCL (命名为三主要成分– MarinobacterChromatiaceaeaLabrenzia) 能够将电极氧化为其唯一的电子供体, 并在多个细胞长度上传输电子, 使它是一个有趣的阴极系统来研究。此外, biocathode MCL 有最高的报告电导率的生活系统迄今使用这些方法。在本议定书中列入这些不同的活性生物膜, 是为了强调这项技术适用于通过任何能够与电极电相互作用的生物生物膜来测量电子的传输。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1. 交叉微电极阵列 (IDA) 的制备

  1. 获取在导电基板上图案的商用 IDA 电极, 或者使用标准平版方法合成它们。28
    注: IDA 尺寸和/或材料可以根据所需条件进行不同的实验。这里使用的 IDAs 是商业获得的, 包括两个交叉金电极图案上的玻璃基板连接到大电极垫在阵列的两端。电极被暴露, 而连接电极到大接触板的母线被涂上薄薄的绝缘材料。IDAs 在这里使用的是由两套10µm 和2毫米长金微电极带 (源和排泄) 间隔5µm 分开图案在平板玻璃表面。这里使用的 IDAs 有65个电极对 (130 个总交叉带)。交流带连接到阵列两端的电极垫片。
  2. 电线和绝缘 IDA
    1. 用导电银环氧树脂将电线连接到各大电极垫上。
      1. 根据制造商的指示, 制备导电环氧树脂, 用于使用混合棒或吸管尖的特定环氧树脂 (指示可能因制造商而异)。
      2. 在每个金垫上放一根电线, 用实验室胶带固定到位。用混合棒或吸管尖将银环氧树脂盖在电线和衬垫上。
      3. 小心地移动到一个80°c 烤箱1小时的治疗或治疗根据制造商的建议, 为特定导电银环氧树脂使用。
      4. 在环氧治疗后, 使用万用表确保电线端与垫片之间的电连接。导线和衬垫之间的电阻应 < 5 Ω。此外, 使用万用表来验证没有导电环氧树脂连接多个电极垫, 因为这可以缩短阵列。如果导电环氧树脂连接多个引线, 请使用一个抄写员来隔离引线。
    2. 通过与热、电、防水绝缘材料的连接涂层, 使 epoxied 连接绝缘。阻燃聚氨酯树脂通常是合适的。
      1. 卸下15毫升锥形离心管 (约2.5 毫升标记) 的尖端作为绝缘材料的模具。用21g 针在底部做两个小孔, 使导线伸出来。
      2. 将 IDA 插入模具中, 通过模具底部的孔线。
      3. 准备特定的绝缘材料。按照所得到的特定树脂提供的指示。
      4. 将绝缘子注入模具, 使银环氧树脂完全覆盖 (〜2.5 毫升), 并允许根据制造商的规格干燥。

2. 电化学反应器的设置、测试和接种

  1. 设置电化学电池。
    1. 将 IDA、反电极和参考电极插入电化学电池。
      注: 使用的电化学反应器可以有很大的变化, 只要所有的电极都适合内部。考虑到反应堆的实际极限, 参考电极应尽可能接近工作电极。在这里, 我们使用一个单室反应器与参考电极〜2-3 厘米从工作电极。此外, 计数器电极应大于工作电极, 以确保它不限制在系统中。
    2. 如果使用纯文化, 在反应器内用反电极消毒反应堆。在漂白剂中浸泡10分钟和无菌去离子水10分钟, 消毒参考电极. 对 IDA 进行消毒, 在5秒内浸泡在漂白剂中, 然后在插入反应器之前, 将十年代的无菌去离子水注入。
    3. 用不育培养基填充电化学细胞, 适合生物膜生长。对于G. sulfurreducens17,18, 使用含富马酸的淡水介质。对于 biocathode MCL,9使用人工海水介质。9
    4. 将电极连接到 bipotentiostat。连接一个 ida 电极到工作铅 1, 其他 ida 电极到工作铅 2, 参考电极到参考导线, 和反电极到计数器引线。
  2. IDAs 的电化学测试。
    注意: 这个测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两个电极是电隔离的。所有的电化学技术都可用于控制 bipotentiostat 的软件中。
    1. 执行控制电导率测试 (在生物膜生长之前), 以确保适当的 IDA 功能使用 bipotentiostat。
      1. 测量每个电极的开路电位为1分钟。
        注: 在某些仪器上, 使用恒电流收集程序并将电流设置为 0 mA, 必须实现开路电位。
      2. 测量电极2的开路电位, 同时在 +0.2 伏至 +0.6 v (vs) 的电极上执行循环伏安法, 在 20 mV/秒。
        注: 如果需要, 可以使用其他的边界和扫描速率。但是, 要避免产生氢气或氧气产生的电位。
      3. 验证在2电极上测量的开路电位不会在 CV 使用恒电位仪软件时反映电极1的电位。
        注: 电极的开路电位5月2日改变, 但应独立于电极1的电位。
      4. 重复步骤2.2.1.1 通过 2.2.1.3, 除了控制电极2的电位和测量电极1的开路电位。
    2. 使用 bipotentiostat 软件将工作电极的电位设定为相关活性生物膜所期望的生长电位。例如, 使用 +0.5 v (vs)地杆菌能 sulfurreducens 或 +0.31 v (vs) biocathode MCL。
  3. 生长相关的活性生物膜
    1. 使用标准无菌微生物技术, 从储存培养/富集所需的电化学活性微生物中接种电化学反应器。对于标准测试, 接种1:20 的比率 (接种到反应堆体积) 的 OD600 = 0.5 区域性。
    2. 设置搅拌在反应器到期望的水平 (~ 200 rpm) 和孵化器或水浴到期望的温度根据生物膜的成长条件感兴趣。对于sulfurreducens, 请使用30°c 进行最佳增长。
    3. 根据感兴趣的微生物的特定要求孵化系统, 直到生物膜桥分离两个电极的间隙。对于固定的G. sulfurreducens生物膜, 孵育7-10 天。biocathode MCL, 孵育7天。在每种情况下, 控制温度在30摄氏度。

3. 电化学浇注实验

  1. 选择将用于确定浇口测量的电流潜在依赖性的实验参数。
    1. 确定将应用于 IDA 以获得所进行的电流 (ISD) 与系统的栅极电位 (EG) 曲线的门电位范围。
      注: 检查门电位范围应涵盖所有电位与可能的氧化还原活性。如果没有有关系统的信息可用, 应使用广泛的潜在范围 (-0.55 至 +0.6 V vs)。在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试验和误差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微调。门电位定义为:
      Equation 1
      其中 eD是漏极电位, 而 eS是源电极的电位。所使用的门势范围受特定系统的要求和限制所限制。18
      注: 由于这些过程可能会破坏生物膜, 因此应避免产生氧和氢演化的源和漏电位。
    2. 确定源漏电压 (VSD), 它将用作通过胶片从源到排水管的电子传输的驱动力。源漏电压定义为:
      Equation 2
      注意: 源漏电压应足够小, 以便 Isd与 Vsd线性缩放。17
    3. 选择一个扫描速率 (v), 在这种情况下, EG随与 ISD无关的时间线性变化, 以便系统可以近似为每个栅极电位的稳定状态。
      注意: 扫描速率小于0.002 伏/秒通常用于生物系统。29,30
    4. 设置 bipotentiostat 软件, 以执行门的测量 (即扫门电位) 超过选定的范围, 在选定的源漏电压, 并根据所需的扫描速率基于上述考虑。
      注意: 对于以前使用sulfurreducens的门控测量,17,19 EG =-0.55 v 到 0.6 v (vs), vSD = 0.01 v 或 0.1 v, v = 0.001 v/秒。对于 Biocathode MCL, EG = 0.25 v 到 0.7 v (vs), VSD = 0.002 V, v = 0.0002 V/秒。
      1. 此外, 使用 vSD = 0.000 v (即在每个单独的电极上同时进行的 CV) 在步骤3.1.3 中选择的同一 V 上执行基线测量。
    5. 使用3.1.4 中的条件进行浇口测量 (具有可溶性电子供体或受体存在) 和非周转 (无可溶性电子供体或受体) 条件。
      注意: 非周转条件是有利的, 因为测量不被氧化或减少可溶性化合物的细胞代谢所掩盖, 虽然应该取得类似的结果, 无论使用后的条件减去背景电流 (在3.1.8 中详细说明)。
      1. 使用与电极上细菌生长相同的反应器介质, 达到周转条件。该培养基含有可溶性电子供体, 例如用于G. sulfurreducens17或受体的醋酸盐, 如 Biocathode MCL 的氧气。
      2. 通过制造与电极上细菌生长相同的反应器介质来达到非周转条件, 除了省略可溶性电子供体或受体。在确保恒电位仪关闭后, 去除介质灌装, 并在没有阳极系统或阴极系统受体的电子供体的情况下加入新鲜介质。另外, 还可以设置一个连续的流动系统, 以便在 nonturnover 条件下用所需的介质慢慢替换介质。
        注: 如果氧是可溶电子受体 (对于 biocathode MCL), 喷雾系统的混合物为 ~ 15% CO2和 85% N2 (或将保持介质中 pH 值的气体混合物)。
    6. 在完成浇口测量后, 使用恒电位仪软件将每个电极的电位设置回增长电位, 以允许系统重新稳定 (使用与2.2.2 相同的值)。
    7. 如果满足上述所有条件 (ISD独立于 v 并且与 vSD线性扩展), 则使用以下等式将 ISD值转换为电导率31
      Equation 3
      Equation 4
    8. 其中 G 是电导和 S 是一个比例因子, 是系统依赖, 和因素, 如电极大小, 缝隙大小, 和生物膜高度。对于某些系统, S 可以由预定方程确定。31也可以使用建模软件进行数值计算, 如前所述。17
    9. 减去背景电流以识别所进行电流的形状和大小。将在 vsd = 0.00 v 中生成的电流减去从 vsd = 0.01 v 所生成的电流, 或者从使用 vsd = 0.01 v 的源电流减去漏电流. 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删除背景电流, 从而使只有传导电流。
  2. 温度依赖性电化学浇注测量
    1. 确定感兴趣的温度范围。这个范围是高度依赖于被研究的系统, 然而生理上相关的温度应该使用。
      注: 以前的研究使用了10摄氏度到30摄氏度的温度范围来研究温微生物在生理相关条件下的电子传输。17
    2. 获得循环水浴或孵化器来调节反应堆温度和控制电抗器, 以确保介质的设定点和实际温度相同。
      1. 将温度计或热电偶放在 IDA 所在的控制反应堆中。
    3. 使用下面描述的两个过程之一的 bipotentiostat, 使 ISD测量 (见 3.1.4) 在营业额和 nonturnover (步骤 3.1.5) 条件下选择的温度范围。
      1. 生成 ISD vs EG曲线, 如上文所述 (见 3.1), 对于每一个温度范围内的兴趣。对于显示氧化还原电导率的材料, 如sulfurreducens和 Biocathode MCL, 从每个温度的峰值电流用于确定 ISD与 T 依赖性。
        注意: 此方法用于为每个温度生成完整的 ISD与 EG曲线, 但需要的时间比第二个选项多。
      2. 或者, 设置并按住 IDA 的栅极电位, 利用 bipotentiostat (从 ISD vs EG曲线、步骤3.1.4 获得最大电流) 并记录使用 bipotentiostat 的最大传导电流, 同时温度在使用水浴或孵化器的板载控制所选择的温度范围之间循环。
        注: 在这里使用的电极/反应堆几何, iSD和 T 被允许稳定至少20分钟, 平均稳定 ISD用于每个温度。根据具体的系统, 可能需要或多或少的稳定时间。这种方法比第一个快, 对生物膜造成的压力更小。但是, 不会生成完整的浇口曲线。
      3. 将温度从一个集合点循环到另一个位置, 再使用孵化器或水浴的板载控制来确定反应的可逆性, 以确保温度循环不会损害生物膜。
    4. 使用孵化器或水浴的板载控制, 将温度重置为正常的生长温度, 使系统稳定。
      注: 对于氧化还原导体, ISD与 1/T 数据可以配合阿伦尼乌斯速率表达式, 它允许计算激活能量, 如下所示:
      Equation 5
      Equation 6
      其中 Ea是相邻氧化还原辅助因子与 k 之间电子传输的活化能, 是玻尔兹曼常数.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IDAs 进行了有线、绝缘和测试, 以确保两个电极彼此电隔离 (图 1)。反应器组装, 接种与G. sulfurreducens, 并孵化, 直到生物膜弥合电极之间的差距。可以直观地看到sulfurreducens生物膜覆盖阵列。其他生物膜可能要求研究员做电化学门控测量, 以查看两个电极是否已电连接。显微镜也应用于验证阵列电极之间的连接。电化学浇注实验是为了确定SD对 EG (图 2) 的依赖性。然后用浇注实验中测量的电流来计算活膜的电导率。由于 IDA 配置的高信噪比, 这些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都很高。T 上的 ISD的温度依赖性还与通过生物膜的电子传输的活化能 (图 2) 一起确定。这里获得的结果类似于以前观察到的1718 , 并支持假设G. sulfurreducens和 biocathode MCL 生物膜的行为类似于电子的氧化还原导体。通过生物膜通过跳过的氧化还原辅助因子接近附近转移。

Figure 1
图 1: IDA 设置并控制电化学测试。(A)一个已有线和绝缘的 IDA。嵌入: 放大图像的阵列显示交叉电极和一个大电极垫。将分离的计数器和参考电极与 IDA 一起放置到电化学电池中进行实验。(B)电化学控制测试显示每个电极的电气独立性。电极2的开路电位对 CV 中电极1的变化电位没有响应, 表明电极不短路, 可用于生物膜浇口测量。(C)B相同, 但电极2的电位在电极1的 CV 中发生移位, 表明电极短路, 不应用于浇口测量。这个 IDA 没有被用于进一步的实验。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2
图 2: 电化学浇注实验.(A)一种活的、电极生长的G 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电化学浇口测量。峰形 ISD-EG曲线指示通过生物膜的非相干、多步电子传输。通过从漏电流中减去源 (除以 2) 获得的电流曲线, 以消除背景电流。对于使用 Vsd = 0 和 vsd = 0.01 V 的原始当前数据的示例, 读取器将引用以前工作的支持信息。18(B)与温度相关的门 measurementsover 在生理上相关的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电导率增加, 为氧化还原导体观察到的属性。4(C)转换 ISD -T 数据并适合阿伦尼乌斯方程。阿伦尼乌斯方程的线性拟合表明了多步电子传递过程。通过sulfurreducens生物膜进行电子传输的活化能由曲线的斜率计算为 0.01 eV, 这与相邻c型细胞色素的氧化还原中心之间的电子传输是一致的。32,33,34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在 IDA 的安装过程中, 测试源和漏油是否在电化学浇口测量之前没有短路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将改变 ISD与 EG曲线, 并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和解释。选择 vsd和 v (例如, 当前线性依赖于 vsd并且独立于五个) 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 那么上面描述的方程不能用来计算电导率。

至少必须考虑两个背景电流, 并从进行的电流测量中移除。第一个是背景电流由于氧化还原辅助因子的法拉第充电/放电, 因为门电位被扫。这一背景电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氧化还原辅助因子的数量, 可以电连接到电极表面。第二背景电流是双层电容。第三个背景电流是由细胞代谢电子受体/捐献者的更替引起的。此背景电流仅适用于周转条件。本研究中的背景电流通过从 V 型SD = 0.01 v 的漏电流中减去源电流而消除。这种方法假设在两个电极上的背景电流相等, 源漏电流在两个电极上的大小相等, 但在符号上相反。在这种情况下, 减去源和漏电流产生一个进行的电流加倍的规模, 应除以两个。应该注意的是, 这种假设仅在小 VSD的限制下才适用, 这是系统依赖的 (对于G. sulfurreducens, VSD< 0.05 V)。较大的 VSD值通常会导致每个电极上的不同条件, 并防止使用此背景减法方法。或者, 可以通过在 vsd = 0.0 v 中减去从 vsd = 0.01 v 获得的源和漏电流来消除背景电流。此方法不假定每个电极的基线电流相同。

这里描述的技术是灵活的。协议中描述的大多数参数都依赖于所研究的系统, 并且可以改变。例如, IDA 的材料和尺寸可以变化, 温度范围, 门电位的范围, 以及其他参数, 可以改变, 以适应具体研究的需要。此外, 标准微生物和电化学技术的适应和利用, 使该协议适合研究人员从不同的领域。

在这里, 我们描述了一个研究电子运输在生活中, 电极生长, 活性生物膜使用 IDAs 的协议。IDAs 已经被用来表征薄膜导电聚合物中的电子传输, 并且可以使用各种标准电极材料和光刻技术来制作。2 IDAs 的主要优点是由于 i) 的高信噪比, 它将交流源和漏极带和 ii) 的长蛇形间隙与间隙大小相对较小的总电极表面积。电极几何在浇口测量中很重要, 因为电极和间隙尺寸对信噪比的影响很大, 因此对电导率测量的准确度有很高的作用。18

电化学浇注实验的生活, 电极生长的G. sulfurreducens生物膜在 EG上展示了 ISD的一个清晰的峰形依赖性, 表明电子通过生物膜通过非相干的方式传输,多步跳跃, 如在氧化还原导电聚合物。4,35 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峰值电导率被发现为4µS/厘米, 与以前在类似条件下生成的结果一致。17还有, 峰值电导率的栅极电位类似于在营业额 CV.17期间观察到的sulfurreducens生物膜的中点电位, 这也被认为是指同一电池用于运输由醋酸酯代谢产生的电子的电子载体也用于通过生物膜从源电极向排泄电极输送电荷。EG上的 ISD的其他依赖项, 如已在不同材料中观察到, 并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电子转移机制。例如, 聚合物聚 (吩) 的 ISD vs EG曲线显示 s 形曲线, 并建议金属状电子传导。36,37

传导电流的温度依赖性是确定导电材料电子输运机理的关键参数。直到最近, 只有前原位样品被用来研究通过生物膜进行电流的温度依赖性。22最近的结果在这里和其他地方显示17获得了不同的 ISD -T 依赖使用浇口测量, 因此预测一个多步, 非相干跳跃机制的电子传输通过G。sulfurreducens生物膜, 它与先前建议的机制不同。22

这种技术的主要限制和其他类似的几何, 当评估通过微生物生物膜的电子传输是, 电荷移动之间的源和漏电极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平面上。然而, 电子通过生物膜的自然流动与电极表面垂直。利用这一技术和模型, 我们将生物膜近似为同质膜, 并通过部分生物膜对电子流进行审问。对生物膜空间异质性的实验验证仍需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然而, 如上所述, 这种方法使现场测量与最高的信噪比迄今可用。该技术可用于研究任何能与电极相互作用的材料的电荷传输。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作者没有什么可透露的。

Acknowledgments

博士, s.m., L.M.T. 承认海军研究办公室 (奖 #N0001415WX01038 和 N0001415WX00195), 海军研究实验室, 海军研究实验室 Nanosciences 研究所;M.Y.E.-N。得到美国能源部赠款 DE-FG02-13ER16415 的支持。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IDAs CH Instruments 012125 Manufactured by ALS-Japan; sold by CH Instruments
Wire Digikey W7-ND
Conductive silver epoxy 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ces 12670-EE
Insulating material 3M 2131-B Scotchast flame retardant compound
15 mL conical centrifuge tube VWR 89004-368
21g needle VWR BD-305165
5 mL pipette tips VWR 82018-842
5 mL pipettor VWR 89079-976
Freshwater medium components Sigma Aldrich All standard laboratory chemicals
    Ammonium chloride
    Sodium phosphate monobasic
    Sodium bicarbonate
Artificial seawater medium components Sigma Aldrich All standard laboratory chemicals
    Sodium chloride
    Magnesium chloride hexahydrate
    Magnesium sulfate heptahydrate
    Potassium chloride
    Sodium bicarbonate
    Calcium chloride dihydrate
    Ammonium chloride
    Potassium phosphate dibasic
Ag/AgCl reference electrode Basi MF-2079
Graphite rod counter electrode 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ces 70230
Recirculating water bath Thermo Scientific 152-5256
Bipotentiostat Pine Instruments WD-20 http://www.voltammetry.net/pine/aftermath/user
Stir bars VWR 58947-114
G. sulfurreducens culture ATCC 51573
Jacketed reactor Pine Instruments RRPG085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Boyd, D. A., et al. Biofilms in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 , John Wiley & Sons, Inc. 177-210 (2015).
  2. Natan, M. J., Wrighton, M. S. Chemically modified microelectrode arrays. Prog Inorg Chem. 7, 391-494 (1990).
  3. Paul, E. W., Ricco, A. J., Wrighton, M. S. Resistance of polyaniline films as a function of electrochemical potential and the fabrication of polyaniline-based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J Phys Chem-US. 89, 1441-1447 (1985).
  4. Dalton, E. F., et al. Charge transport in electroactive polymers consisting of fixed molecular redox sites. Chem Phys. 141, 143-157 (1990).
  5. Chidsey, C. E. D., Murray, R. W. Electroactive Polymers and Macromolecular Electronics. Science. 231, 25-31 (1986).
  6. Chidsey, C. E. D., Murray, R. W. Redox capacity and direct current electron conductivity in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J Phys Chem-US. 90, 1479-1484 (1986).
  7. Gregoire, K. P., Glaven, S. M., Hervey, J., Lin, B., Tender, L. M. Enrichment of a High-Current Density Denitrifying Microbial Biocathode. J Electrochem Soc. 161, H3049-H3057 (2014).
  8. Siegert, M., Yates, M. D., Spormann, A. M., Logan, B. E. Methanobacterium dominates biocathodic Archaeal communities in methanogenic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 ACS Sus Chem Eng. 3, 1668-1676 (2015).
  9. Wang, Z., et al. A previously uncharacterized, nonphotosynthetic member of the Chromatiaceae is the primary CO2-fixing constituent in a self-regenerating biocathode. Appl Environ Microbiol. 81, 699-712 (2015).
  10. Marshall, C. W., Ross, D. E., Fichot, E. B., Norman, R. S., May, H. D. Long-term Operation of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Systems Improves Acetate Production by Autotrophic Microbiomes. Environ Sci Technol. 47, 6023-6029 (2013).
  11. Strik, D. P. B. T. B., Picot, M., Buisman, C. J. N., Barrière, F. pH and Temperature Determine Performance of Oxygen Reducing Biocathodes. Electroanalysis. 25, 652-655 (2013).
  12. Strycharz, S. M., et al.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2-chlorophenol by Anaeromyxobacter dehalogenans with an electrode serving as the electron donor. Environ Microbiol Report. 2, 289-294 (2010).
  13. Yates, M. D., et al. 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Recovery in a Combined Electrotrophic and Electrogenic Biofilm. 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4, 374-379 (2017).
  14. Tender, L. M., et al. Harnessing microbially generated power on the seafloor. Nature Biotechnology. 20, 821-825 (2002).
  15. Yates, M. D., Siegert, M., Logan, B. E. Hydrogen evolution catalyzed by viable and non-viable cells on biocathodes. Int J Hydrogen Energ. 39, 16841-16851 (2014).
  16. Fokina, O., Eipper, J., Winandy, L., Kerzenmacher, S., Fischer, 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biofuel cell cathode with laccase-containing culture supernatant from Pycnoporus sanguineus. Bioresource Technol. 175, 445-453 (2015).
  17. Yates, M. D., et al. Thermally activated long range electron transport in living biofilms. Phys Chem Chem Phys. 17, 32564-32570 (2015).
  18. Yates, M. D., et al. Measuring conductivity of living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biofilms. Nat Nano. 11, 910-913 (2016).
  19. Snider, R. M., Strycharz-Glaven, S. M., Tsoi, S. D., Erickson, J. S., Tender, L. M. Long-range electron transport in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biofilms is redox gradient-drive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9, 15467-15472 (2012).
  20. Strycharz-Glaven, S. M., Snider, R. M., Guiseppi-Elie, A., Tender, L. M.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icrobial nanowires and biofilms. Energ Environ Sci. 4, 4366-4379 (2011).
  21. Malvankar, N. S., Tuominen, M. T., Lovley, D. R. Comment on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icrobial nanowires and biofilms" by S. M. Strycharz-Glaven, R. M. Snider, A. Guiseppi-Elie and L. M. Tender, Energy Environ. Sci., 2011, 4, 4366. Energy Environ. Sci. 5, 6247-6249 (2012).
  22. Malvankar, N. S., et al. Tunable metallic-like conductivity in microbial nanowire networks. Nat Nanotechnol. 6, 573-579 (2011).
  23. Strycharz-Glaven, S. M., Tender, L. M. Reply to the 'Comment on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icrobial nanowires and biofilms"' by N. S. Malvankar, M. T. Tuominen and D. R. Lovley, Energy Environ. Sci., 2012, 5. Energy Environ. Sci. 5, 6250-6255 (2012).
  24. Strycharz-Glaven, S. M., et al. Electron Transport through Early Exponential-Phase Anode-Grown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Biofilms. Chem Electro Chem. 1, 1957-1965 (2014).
  25. Chidsey, C. E., Feldman, B. J., Lundgren, C., Murray, R. W. Micrometer-spaced platinum interdigitated array electrode: fabrication, theory, and initial use. Anal Chem. 58, 601-607 (1986).
  26. Li, C., Lesnik, K. L., Fan, Y., Liu, H. Redox Conductivity of Current-Producing Mixed Species Biofilms. PLOS ONE. 11, e0155247 (2016).
  27. Malvankar, N. S., et al. Tunable metallic-like conductivity in microbial nanowire networks. Nat Nano. 6, 573-579 (2011).
  28. Ing, N. L., Nusca, T. D., Hochbaum, A. I.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ili support ohmic electronic condu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Phys Chem Chem Phys. 19, 21791-21799 (2017).
  29. Fricke, K., Harnisch, F., Schröder, U. On the use of cyclic voltammetry for the study of anodic electron transfer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Energ Environ Sci. 1, 144-147 (2008).
  30. Marsili, E., Rollefson, J. B., Baron, D. B., Hozalski, R. M., Bond, D. R. Microbial biofilm voltammetry: direct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talytic electrode-attached biofilm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4, 7329-7337 (2008).
  31. Kankare, J., Kupila, E. -L. In-situ conductance measurement during electropolymerization. J Electroanal Chem. 322, 167-181 (1992).
  32. Byun, H. S., Pirbadian, S., Nakano, A., Shi, L., El-Naggar, M. Y. Kinetic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nd Molecular Conductance Measurements of the Bacterial Decaheme Cytochrome MtrF. Chem Electro Chem. 1, 1932-1939 (2014).
  33. El Kasmi, A., Wallace, J. M., Bowden, E. F., Binet, S. M., Linderman, R. J. Controlling interfacial electron-transfer kinetics of cytochrome c with mixed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J Am Chem Soc. 120, 225-226 (1998).
  34. Bortolotti, C. A., et al. The Reorganization Energy in Cytochrome c is Controlled by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Heme to the Solvent. J Phys Chem Lett. 2, 1761-1765 (2011).
  35. Gallaway, J. W., Calabrese Barton, S. A. Kinetics of Redox Polymer-Mediated Enzyme Electrodes. J Am Chem Soc. 130, 8527-8536 (2008).
  36. Thackeray, J. W., White, H. S., Wrighton, M. S. Poly(3-methylthiophene)-coated electrodes: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as a function of redox potential and amplification of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signals using poly(3-methylthiophene)-based micro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 J Phys Chem-US. 89, 5133-5140 (1985).
  37. Jugnet, Y., Tourillon, G., Duc, T. M. Evidence of Intrinsic Extended π-Bonding Band and Metalliclike Behavior in Undoped and Doped Electropolymerized Poly (3-methylthiophene) Films. Phys Rev Lett. 56, 1862-1865 (1986).

Tags

化学 问题 136 微生物电化学 微生物合成 生物膜电导率 胞外电子传输 薄膜 电化学门控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Yates, M., Strycharz-Glaven, S.,More

Yates, M., Strycharz-Glaven, S., Golden, J., Roy, J., Tsoi, S., Erickson, J., El-Naggar, M., Calabrese Barton, S., Tender, L. Characterizing Electron Transport through Living Biofilms. J. Vis. Exp. (136), e54671, doi:10.3791/54671 (2018).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