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Genetics

使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KIT配体启动子

Published: June 27, 2017 doi: 10.3791/55689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Summary

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多种生物过程至关重要。在评估细胞功能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对于了解基因调控是必不可少的。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是分析体内这种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

Abstract

多重细胞过程,包括DNA复制和修复,DNA重组和基因表达,需要蛋白质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DNA-蛋白相互作用调节多种生理,病理生理和生物功能,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控制,染色体稳定性,表观遗传基因调控和细胞转化。在真核细胞中,DNA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并被浓缩成染色质。可以使用几种技术工具来分析DNA-蛋白质相互作用,例如电泳(凝胶)移动性测定(EMSA)和DNA酶I足迹。然而,这些技术在体外分析蛋白质 - DNA相互作用,而不是在细胞环境中。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是一种在其特定DNA结合位点捕获蛋白质的技术,从而允许鉴定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在染色质环境中。通过固定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然后免疫沉淀所关注的蛋白质来完成。随后,表征蛋白质结合的基因组位点。在这里,我们描述和讨论ChIP并证明其分析价值,用于鉴定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转录因子SMAD2与酪氨酸 - 酪氨酸激酶启动子区域中SMAD结合元件(SBE)的结合,蛋白激酶试剂盒(c-KIT)受体配体干细胞因子(SCF)。

Introduction

在真核生物核中,DNA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相互作用,并被凝聚成染色质。在生理,病理生理和细胞生物学环境中,细胞功能在空间上暂时受染色质协调基因表达控制。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细胞过程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如DNA复制,重组和修复以及蛋白质表达。因此,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是评估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不可缺少的工具。

存在几种用于评估体外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例如电泳(凝胶)移动性测定(EMSA)和DNA酶I印迹1,2 。然而,这些技术不分析染色质和细胞环境中的蛋白质 - DNA相互作用。 ChIP我sa技术捕获与其特异性DNA结合位点结合的蛋白质,从而有助于鉴定染色质环境中的DNA-蛋白质相互作用。该技术最初由Gimour和Lis开发,用于评估RNA聚合酶II与大肠杆菌果蝇中的特异性基因的结合3,4 。通过固定DNA-蛋白复合物,然后进行染色质提取并将DNA剪切到约200个碱基对(bp)片段中。随后,通过免疫沉淀分离感兴趣的DNA结合蛋白。在DNA-蛋白质交联反转后,纯化和分析DNA。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分析蛋白质结合位点,并且取决于靶基因5内的蛋白质结合位点的核酸序列。在DNA序列已知的情况下,标准Pol可以使用侧翼于已知结合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对应用ymerase链反应(PCR)。定量实时PCR(qRT-PCR)也可以使用6 。在序列未知的情况下,ChIP可以与DNA微阵列(片上芯片),DNA测序(ChIP-seq)或克隆技术7,8,9组合

TGF-β途径具有很强的肿瘤抑制功能,是细胞分化的关键途径。它通过TGF-β1配体与其同源受体复合物的结合而被激活,导致SMAD2 / 3转录因子的丝氨酸磷酸化。在与常见介体SMAD4结合后,SMAD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并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内的SBE结合,其中它调控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的基因上。 TGF-β刺激的转录反应是细胞类型和上下文特异性10 。最近,我们描述了TGF-β和c-KIT途径之间的正反馈回路11 。在该模型中,TGF-β1激活的SMAD2结合c-KIT配体启动子并诱导其表达和分泌。随后,c-KIT配体以自动和对位方式激活c-KIT受体。 c-KIT受体活化通过JAK1 / 2导致STAT3 Tyr 705-磷酸化。 STAT3激活和核易位后,STAT3结合TGF-β1配体基因并调节其表达。

在这里,我们证明ChIP分析对于识别SMAD2与c-KIT受体配体启动子的结合以及鉴定信号转导子(和)转录3(STAT3与TGF-β1-基因)。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1.准备解决方案

  1. 为每个实验准备以下解决方案。
    1. 对于固定溶液 ,制备37%甲醛并将其储存在室温下。在1x磷酸盐缓冲盐水(PBS)中稀释至1.42%的最终浓度。
      注意:甲醛被分类为刺激性,腐蚀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不要摄取不要吸入气体/烟雾/蒸气/喷雾。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佩戴合适的呼吸设备。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远离不兼容的物质,如氧化剂,还原剂,酸,碱和水分。
    2. 对于甘氨酸止痛溶液,在1×PBS溶液中制备0.125M甘氨酸并将其储存在室温下。
    3. 对于细胞刮擦溶液,在dH 2 O中制备1×PBS溶液并将其储存在冰上。直接使用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苯甲磺酰氟(PMSF)t最终浓度为0.5mM。
      小心:PMSF分类为腐蚀性和毒性;穿防护服,并在通风的地方使用。
    4. 在使用细胞裂解缓冲液(20mM Tris-HCl; pH 8.0,85mM KCl和0.5%NP40)之前,直接加入1X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PIC; 100X储存液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104mM 4-( 2-氨基乙基)苯磺酰氟化物盐酸盐(AEBSF),80μM抑肽酶,4mM bestatin,1.4mM E-64,2mM亮抑酶肽和1.5mM胃酶抑素A)和0.5mM PMSF。
    5. 在使用细胞裂解缓冲液(50mM Tris-Cl; pH8.0,10mM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1%SDS)之前,直接加入1X PIC和0.5mM PMSF。

细胞固定和剪切

  1. 在10厘米的组织培养板上将细胞生长至70-80%汇合。根据实验目标刺激细胞。
  2. 取出组织培养基,加入5 mL固定液,孵育细胞在摇床上在室温下10分钟。
  3. 取出固定液并用10mL冰冷的1×PBS洗涤细胞两次。
  4. 取出1×PBS,加入5 mL甘氨酸止痛溶液,并在摇床上室温孵育细胞5 min。
  5. 取出甘氨酸止血溶液,并用10ml冰冷的1×PBS洗涤细胞两次。
  6. 取出1×PBS,加入2mL细胞刮擦溶液,并用细胞刮刀收集细胞。将收获的细胞转移到冰上的锥形管中。
  7. 在600×g和4℃下将样品离心10分钟。
  8. 取出上清液,将沉淀重悬于1 mL 1X细胞裂解缓冲液中,并在冰上孵育30 min。或者,将颗粒快速冻结在液氮中并将其储存在-80℃。
  9. 一旦将沉淀重新悬浮在细胞裂解缓冲液中,将细胞悬浮液转移到冰冷的均质器中,并使用B型瘟疫e用于细胞破坏。
  10. 将细胞悬浮液转移至微量离心管,并以​​2,400 xg和4℃离心样品10分钟。
  11. 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重悬于350μL核消化缓冲液中,并在37℃下孵育样品5分钟。
  12. 加入微球菌核酸酶(1U /μL)并通过涡旋混合。在37℃下孵育样品5-20分钟;通过反演每2分钟混合样品。
    注意:时间和酶浓度在细胞系之间不同,并且可能需要在次优酶剪切的情况下进行优化。
  13. 或者,通过超声处理使用市售的超声波器实现染色质剪切。
    注意:超声波条件将需要优化。以下使用300μL的样品体积和25%的样品处理能力提供优化示例协议。
    1. 在步骤2.10之后,丢弃上清液并重悬在1.0mL商业剪切缓冲液中的核颗粒。
    2. 将等分试样将300μL再悬浮的核颗粒沉积到三个1.7mL微量离心管中。将它们放在冰上。
    3. 使用3种不同的条件,以25%功率剪切固定染色质的3个等分试样,以确定最佳超声处理条件:
      每个20秒的5个脉冲,每个脉冲之间在冰上休息30秒。
      10秒脉冲20秒,每个脉冲之间在冰上休息30秒。
      每个20秒的20个脉冲,每个脉冲之间在冰上休息30秒。
    4. 继续执行步骤2.15,如下所述。
  14. 在与微球菌核酸酶孵育后,加入7μL冰冷的0.5M EDTA终止反应。
  15. 用剪切的DNA在16,200 xg和4℃下离心10分钟。
  16. 将剪切的含DNA上清液转移到新鲜的微量离心管中。将等分试样放入一个单独的微量离心管中,以确认是否存在成功剪切DNA(第3节)。立即使用剩余容量进行免疫沉淀(第4部分)或将其储存在-80°C。

3.确认剪切效率

  1. 向步骤2.16的剪切染色质的50μL等分试样中加入150μL无核酸酶的dH 2 O和10μL5 M NaCl。
  2. 在65℃下孵育样品4小时以逆转交联。
  3. 加入2μLRNase A(10μg/μL),37℃孵育15 min。
  4. 加入10μL蛋白酶K(0.5μg/μL),并将样品在42℃孵育90分钟。
  5. 为了纯化DNA,进行苯酚/氯仿萃取12
    1. 加入无核酸酶的水至最终体积为200μL。向样品中加入200μL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并旋涡20秒。
    2. 室内离心机以16,000 x g的速度进行5分钟。仔细取出上部水相并将其转移到新鲜管中。在移液时请确保不要携带任何苯酚。
    3. 加入0.1体积的3M乙酸钠(NH 4 OAc),pH5.2,并用手指轻拍管子进行混合。加入2.5体积的冰冷的100%乙醇,并通过涡旋混合5秒。将样品O / N在-20℃下孵育,或在-80℃下孵育至少1小时。
    4. 在4℃和16,000×g离心样品30分钟以沉淀cDNA。
    5. 仔细取出上清液,不会破坏沉淀物。加入1 mL RT,70%乙醇,并倒置多次。
    6. 在4℃和16,000×g离心样品2分钟。仔细清除上清液。
    7. 在室温下干燥沉淀5-10分钟。将沉淀重悬于30μL的dH 2 O.
  6. 使用5和10μL等分的纯化DNA进行凝胶电泳,并用1%TAE进行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
    注意:成功的染色质剪切导致200-1,500 bp的DNA模式。如果剪切不成功,则通过将剪切步骤(步骤2.12)的孵育时间修改为5,10和15分钟来确定特定细胞的最佳剪切条件。
  7. 使用剩余样品分析样品的DNA浓度。反向计算剪切染色质样品中的DNA浓度(步骤2.16);每个治疗组使用相同的DNA量进行免疫沉淀(第4部分)。

4.免疫沉淀

  1. 将10-25μg剪切的交联染色质(步骤2.16)与25μLChIP级蛋白G磁珠,10μL免疫沉淀稀释缓冲液(储备溶液:0.01%SDS,1.1%Triton X-100,16.7mM Tris-HCl; pH 8.0,1.2mM EDTA和167mM NaCl)和1μLPIC。
  2. 孵育4小时后,加入1-10μg抗体(抗体浓缩物取决于抗体的亲和力;应首先根据制造商的建议使用并根据需要进行实验优化)至1.5 mL微量离心管,并加入dH 2 O至终体积为100μL。
    注意:代替上述直接免疫沉淀法,可以通过首先将染色质与抗体结合并随后加入蛋白G磁珠来使用间接免疫沉淀法。
  3. 在4℃下将样品在端对端旋转器上孵育4-12小时。

洗脱

  1. 将管放在磁性支架上。一旦磁珠聚集在管的侧面,小心地取出并丢弃上清液。
  2. 用800μL洗涤缓冲液1(0.1%SDS,1%Triton X-100,2mM EDTA pH8,20mM Tris-HCl; pH8和150mM NaCl)洗涤珠珠三次;通过反转管多次混合。将管放在磁性支架上a一旦磁珠集中在管的侧面,请小心地取出并丢弃洗涤缓冲液。
  3. 用800μL洗涤缓冲液2(0.1%SDS,1%Triton X-100,2mM EDTA; pH8,20mM Tris-HCl pH8和500mM NaCl)洗涤珠子一次;通过反转管多次混合。一旦磁珠在管的侧面聚集,将管放在磁性支架上,小心地取出并丢弃洗涤缓冲液。
  4. 将珠子悬浮在50μL洗脱缓冲液(1%SDS和100mM NaHCO 3 )中,并将样品在端到端旋转器上在室温下孵育15分钟。
  5. 将管放置在磁性支架上,一旦磁珠收集在管的侧面,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管中。
  6. 加入6μL5 M NaCl,反向交联,加入2μL蛋白酶K(0.5μg/μL)。混合样品后,在65℃下孵育样品2小时。
  7. 为了纯化DNA,请执行一次nol /氯仿提取12 (步骤3.5),随后将沉淀重悬于30μL的dH 2 O.
    注意:样品可以直接分析蛋白质结合位点(第5部分),或者可以保存在-20°C。

结合位点分析

  1. 使用PCR或qRT-PCR对已知核酸序列内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进行分析。对于引物设计,遵循常规PCR或qRT-PCR方案。设计引物以合成一个150-400bp的桥连蛋白结合位点的扩增子( 图1 )。
  2. 使用四种不同的DNA模板设置PCR,以确保特异性:i)用感兴趣的抗体免疫沉淀的ChIP的DNA,ii)用非特异性IgG抗体免疫沉淀的ChIP的DNA,iii)输入DNA,和iv)H 2 O作为对PCR进行阴性对照以排除污染。在途径刺激的情况下使用针对免疫沉淀蛋白的已知结合位点特异性的不同的引物组选择第五模板。
    注意:在c-KIT配体启动子分析的情况下,使用常规PCR来证明c-KIT配体启动子区域内的SBE上的TGF-β诱导的SMAD结合。作为阳性对照,对作为TGF-β诱导的SMAD结合的已知靶标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进行PCR。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TGF-β1配体与其同源受体复合物的结合导致SMAD2 / 3转录因子的丝氨酸磷酸化,其后与其共同介质SMAD4结合。 SMAD复合体移位到细胞核。 TGF-β可以直接通过SMAD与目标基因调节区内的SBE结合或间接通过转录激活子或阻遏物的SMAD调节表达调节基因转录,其随后调节感兴趣的基因10的表达。为了测试c-KIT配体SCF是否通过直接TGF-β1诱导的SMAD2与其启动子的结合转录调节,我们分析了SCF基因的SCF启动子,2.4-kb,5'-侧翼区域SMAD2结合基序,5'-AGAC-3'(SBE) 13,14 。我们确定了7个推定的SBE upsSCF起始密码子的ream( 图1A )。为了证实TGF-β1诱导的SMAD2与SCF启动子的结合,进行了这里描述的ChIP测定。 TGF-β1处理导致SMAD2与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Hep3B细胞中的SCF启动子结合( 图1B )。在没有TGF-β1刺激的情况下,没有观察到SMAD结合。作为TGF-β1诱导的SMAD激活的阳性对照,进行了PAI-1的ChIP。 PAI-1启动子是TGF-β/ SMAD13的已知靶标。为了证实SMAD2免疫沉淀的特异性,使用非特异性IgG抗体;在用IgG免疫沉淀后没有观察到SMAD2与SBE的结合。

为了进一步证明ChIP技术,我们分析了STAT3共有结合基序5'端的TGF-β配体基因的5'侧翼区-TT(N4)AA-3'和5'-TT(N5)AA-3'15。我们在位置-4384 / -4373(STB-1)和-5365 / -5357(STB-2)( 图2A )处鉴定了TGFB起始密码子上游两个假定的STAT3结合位点。为了证实TGF-β1诱导的STAT3与TGF-β配体基因的结合,我们使用TGF-β1处理的HepG2和Hep3B细胞进行ChIP测定。 TGF-β1处理导致STAT3与TGFB基因的第二推定的STAT3结合位点(STB-2)结合,但不与第一个(STB-1)结合( 图2B )。在这个例子中,正向STAT3与STB-2的结合作为内部阳性对照。与上述ChIP实验相似,使用IgG免疫沉淀后,STAT3与STB-2的结合未见。

图1
图1 ong>:TGF-β诱导的SMAD2与SCF启动子的结合。 ( ASCF启动子的示意图,推定的SBE显示为盒(白盒= AGAC)及其与起始密码子的相对位置。 ChIP引物位置如下所示,其与SCF起始密码子和PCR产物大小的相对位置。 ( B )SMAD2与SCF启动子结合的ChIP。 TGF-β1处理和未处理的HepG2和Hep3B细胞的染色质 - 蛋白复合物用抗SMAD2抗体进行免疫沉淀。使用SCF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左侧显示使用输入DNA的PCR结果。在中间,用非特异性IgG免疫沉淀后的PCR结果显示用于确认SMAD2免疫沉淀特异性。如下图所示,SMAD2与PAI-1结合的ChIP作为阳性对照。ge.jpg“target =”_ blank“>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图2
图2 :TGF-β诱导的STAT3与TGF-β基因的结合。A )TGF-β基因示意图,其中假定的STAT3结合位点显示为具有与起始密码子相对位置的灰色框。 ChIP引物位置以其与TGF-β起始密码子的相对位置和下面所示的PCR产物大小显示。 ( B )TGF-β1诱导的STAT3与TGF-β基因结合的ChIP。 TGF-β1处理和未处理的HepG2和Hep3B细胞的染色质 - 蛋白复合物用抗STAT3抗体进行免疫沉淀。使用TGF-β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左侧显示使用输入DNA的PCR结果。在中间,PCR显示用非特异性IgG免疫沉淀后的结果证实STAT3免疫沉淀特异性。上图显示了使用特异于STAT3结合位点1(STB-1)的引物的PCR结果,下图显示STAT3结合STAT3结合位点2(STB-2)的结果。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在本报告中,我们证明了TGF-β1诱导的SMAD2与c-KIT配体启动子内的SBE和TGF-β1诱导的STAT3与TGF-β1配体基因内识别序列的结合的结合。我们使用染色质免疫沉淀显示细胞因子诱导的两种转录因子的结合。

染色质免疫沉淀是一个有力的工具,用于证明目标蛋白与DNA的直接结合,以表征诱导蛋白质与DNA结合的刺激物,并表征蛋白质结合的DNA序列。后一信息可以帮助鉴定由特定目的蛋白质调控的基因,并通过使用片上芯片,ChIP-seq或克隆策略7,8,9来实现 。 ChIP与证明DNA-蛋白结合的其他方法的主要优点之一,如EMSA或DNase I足迹,是在ChIP技术中,绑定在体内被捕获,而其他的则是在体外进行的 。因此,ChIP提供了对细胞环境中DNA-蛋白结合的洞察,而其他技术则代表了一个孤立的系统。

然而,ChIP分析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可能影响结果的步骤,需要优化和体验。对于成功的ChIP而言,关键的第一步是交联步骤(步骤2.2)。紫外线交联是不可逆的,因此不适合于ChIP。甲醛交联是优选的,但甲醛浓度和交联时间都可以影响染色质剪切和抗原沉淀的效率。通常,降低甲醛浓度(1%w / v)和较短的交联时间(5-10分钟)是优选的,因为它们提高了剪切效率。但是甲醛效率不高在蛋白质 - 蛋白质交联中,因此对于不直接与DNA结合的蛋白质不是最佳的。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以两步法进行ChIP,其中首先使用交联剂例如戊二酸二琥珀酰亚胺酯进行蛋白质 - 蛋白质交联,然后进行甲醛介导的DNA-蛋白质交联17

下一个关键步骤是染色质剪切。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使用微生物核酸酶进行酶剪切。当超声处理会破坏DNA-蛋白结合时,酶切剪切对非交联的天然ChIP(N-ChIP)特别有用。 N-ChIP主要用于组蛋白和组蛋白修饰剂18的分析。虽然微球菌核酸酶被认为是相对非特异性的内切核酸外切酶,但是已经显示引发序列特异性切割19 。这可能导致所产生的序列依赖性偏差具有某些基因座20的超表达。超声处理产生随机大小的DNA片段,没有序列偏差,并且通常优选用于交联ChIP(X-ChIP)。然而,超声处理条件必须根据每个细胞或组织类型和超声波仪器的经验来确定,并且所得的DNA片段通常大于使用酶剪切16 。另外,由于蛋白质变性和降解,样品的超声处理或乳化可导致抗体表位的丧失。

免疫沉淀步骤是可以大大影响ChIP结果的另一个关键步骤。琼脂糖珠非特异性地结合DNA,并且添加的珠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影响特定的信号与背景比。因此,当添加到DNA-蛋白质样品中时,保持琼脂糖珠“浆液”充分悬浮是很重要的。关于用于i的抗体一般来说,应该使用ChIP级抗体,如果不能使用这些抗体,则应优先使用免疫沉淀级抗体。由于特异性表位可以在交联过程中被掩蔽,所以多克隆抗体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识别几个表位。加入抗体的量应超过沉淀因子,因此应根据每个因子/抗体的经验来确定。此外,由于达到抗体结合平衡的动力学对于每种抗体不同,因此必须确定每种抗体的最佳培养条件。

几个控件可以并且应该包括在实验设置中。在评估特异性DNA-蛋白结合反应的诱导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最终分析( PCR或qRT-PCR)中包括输入DNA对照以证明相等的模板DNA量。需要进行抗体控制确认感兴趣的蛋白质的免疫沉淀的特异性。通常同种型匹配的免疫球蛋白非常适合作为阴性对照,但也可以使用琼脂糖珠。偶尔使用阳性对照来确认ChIP的功能性实验流程,并且经常使用抗组蛋白抗体用于此目的。在刺激实验中,优选的阳性对照是目的蛋白质的免疫沉淀,随后对蛋白质在刺激后结合的已知DNA区域进行序列分析。在我们的代表性结果中,PAI-1启动子中的SBE被用作TGF-β1诱导的SMAD结合的已知靶标。在没有刺激蛋白结合的实验中,已知不是目的蛋白质靶标的DNA序列可用于随后的DNA分析。关于DNA分析,重要的是包括没有模板DNA的反应以排除污染。

ChIP是直接证明目标蛋白与基因结合的优良技术。但是,这不是功能研究。在感兴趣的蛋白质被认为具有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进行功能测定,例如基于报告基因的测定( 例如荧光素酶)。在这些方案中,感兴趣的基因被克隆在报告基因的调节位置。感兴趣的基因导致报告基因的表达,如果它具有调节功能。为了进一步确认特定目的蛋白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产生敲低或敲入的细胞,其中DNA结合蛋白在遗传上是沉默的。作为另外的对照,调节基因中的蛋白质结合位点可以突变以防止感兴趣的蛋白质的结合。在后两种实验设计中,细胞刺激不会导致标记g的表达烯。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作者宣称他们没有竞争的经济利益。

Acknowledgments

这项工作得到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启动基金会BB)的支持。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HepG2 cells ATCC HB-8065
Hep3B cells ATCC HB-8064
TGF-β1 R&D Systems 101-B1 Used at a concentration of 10 ng/mL
Anti-SMAD2 antibody Cell Signalling Technology 5339 Amount used/IP: 3 µg
Anti-STAT3 antibody Cell Signalling Technology 4904 Amount used/IP: 3 µg
ChIP-IT Protein G Magnetic Beads Active Motif 53033
Protease Inhibitor Cocktail Active Motif 37490
Micrococcal Nuclease Cell Signalling Technology 10011
PCR forward primer: PAI-1 Sequence: 5’-GGAAGAGGATAAAGGACAAGCTG-3’
PCR reverse primer: PAI-1 Sequence: 5’-TGCAGCCAGCCACGTGATTGTC-3’
PCR forward primer: SCF Sequence: 5’-CACTGATGTTAATGTTCAGC-3’ 
PCR reverse primer: SCF Sequence: 5’-GCTCTAATTTAAACCTGGAGC-3’
PCR forward primer: TGF-β1 (STB-1) Sequence: 5’-GAGAGAGACGTGAGTGGCATGTT-3’ 
PCR reverse primer: TGF-β1 (STB-1) Sequence: 5’-TAGCTTTCTCTGCCTTGGTCTCCCC-3’ 
PCR forward primer: TGF-β1 (STB-2) Sequence: 5’-GTACTGGGGGAGGAGCGGCATC-3’    
PCR reverse primer: TGF-β1 (STB-2) Sequence: 5’-TGCCACTGTCTGGAGAGAGGTGTGTC-3’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Brenowitz, M., Senear, D. F., Shea, M. A., Ackers, G. K. Quantitative DNase footprint titration: a method for studying protein-DNA interactions. Methods Enzymol. 130, 132-181 (1986).
  2. Garner, M. M., Revzin, A. A gel electrophoresis method for quantifying the binding of proteins to specific DNA regions: application to components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lactose operon regulatory system. Nucleic Acids Res. 9 (13), 3047-3060 (1981).
  3. Gilmour, D. S., Lis, J. T. Detecting protein-DNA interactions in vivo: distribution of RNA polymerase on specific bacterial gen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1 (14), 4275-4279 (1984).
  4. Gilmour, D. S. Lis J.T. In vivo interactions of RNA polymerase II with gene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ol Cell Biol. 5 (8), 2009-2018 (1985).
  5. Mundade, R., Ozer, H. G., Wei, H., Prabhu, L., Lu, T. Role of ChIP-seq in the discover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 differential gene regulation mechanism, epigenetic marks and beyond. Cell Cycle. 13 (18), 2847-2852 (2014).
  6. Mukhopadhyay, A., Deplancke, B., Walhout, A. J., Tissenbaum, H. A.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coupled to detection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to study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to DNA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at Protoc. 3 (4), 698-709 (2008).
  7. Weinmann, A. S., Bartley, S. M., Zhang, T., Zhang, M. Q., Farnham, P. J. Use of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to clone novel E2F target promoters. Mol Cell Biol. 21 (20), 6820-6832 (2001).
  8. Weinmann, A. S., Farnham, P. J. Identification of unknown target genes of human transcription factors using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Methods. 26 (1), 37-47 (2002).
  9. Weinmann, A. S., Yan, P. S., Oberley, M. J., Huang, T. H., Farnham, P. J. Isolating human transcription factor targets by coupling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CpG island microarray analysis. GenesDev. 16 (2), 235-244 (2002).
  10. Massague, J., Seoane, J., Wotton, D. Sm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Genes Dev. 19 (23), 2783-2810 (2005).
  11. Rojas, A., et al. A Positive TGF-beta/c-KIT Feedback Loop Drives Tumor Progression in Advanced Primary Liver Cancer. Neoplasia. 18 (6), 371-386 (2016).
  12. Sambrook, J., Russell, D. W. Pur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by extraction with phenol:chloroform. CSH Protoc. 2006 (1), (2006).
  13. Dennler, S., et al. Direct binding of Smad3 and Smad4 to critical TGF beta-inducible elements in the promoter of human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type 1 gene. EMBO J. 17 (11), 3091-3100 (1998).
  14. Shi, Y.,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a Smad MH1 domain bound to DNA: insights on DNA binding in TGF-beta signaling. Cell. 94 (5), 585-594 (1998).
  15. Seidel, H. M., et al. Spacing of palindromic half sites as a determinant of selective STAT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DNA binding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2 (7), 3041-3045 (1995).
  16. Nelson, J. D., Denisenko, O., Bomsztyk, K. Protocol for the fast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 method. Nat Protoc. 1 (1), 179-185 (2006).
  17. Tian, B., Yang, J., Brasier, A. R. Two-step cross-linking for analysis of protein-chromatin interactions. Methods Mol Biol. 809, 105-120 (2012).
  18. O'Neill, L. P., Turner, B. M. Immunoprecipitation of native chromatin: NChIP. Methods. 31 (1), 76-82 (2003).
  19. Horz, W., Altenburger, W. Sequence specific cleavage of DNA by micrococcal nuclease. Nucleic Acids Res. 9 (12), 2643-2658 (1981).
  20. Chung, H. R., et al. The effect of micrococcal nuclease digestion on nucleosome positioning data. PLoS One. 5 (12), 15754 (2010).

Tags

遗传学,第124期,染色质免疫沉淀,基因调控,启动子,转录因子,c-KIT配体,TGF-β,SMAD
使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c-KIT配体启动子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Zhang, P., Rojas, A., Blechacz, B.More

Zhang, P., Rojas, A., Blechacz, B. Analysis of the c-KIT Ligand Promoter Using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J. Vis. Exp. (124), e55689, doi:10.3791/55689 (2017).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