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hapter

16.14:

定性分析

JoVE Core
Chemistry
A subscription to JoVE is required to view this content.  Sign in or start your free trial.
JoVE Core Chemistry
Qualitative Analysis

Languages

Share

当未知溶液包含 多种不同金属离子混合物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系统的选择性沉淀 来鉴别阳离子,称为定性分析。在每个分析步骤中,加入不同的 沉淀剂。这些试剂具有选择性,可以使某些阳离子沉淀为 不溶性盐,将其除去,而其它离子则继续留在溶液中。在水溶液中,有 22 种常见 阳离子,根据它们的不溶性盐的溶度积 可以把它们分为五组。第 1 组阳离子是能够形成不溶性氯化物的金属离子。大多数氯化物盐溶于水。因此,当用六摩尔盐酸 处理金属离子的水溶液时,沉淀物将指示第 1 组金属 离子,例如银、铅或汞。如果没有沉淀形成,则表明 溶液中不存在第 1 组阳离子。然后将这种混合物离心或过滤,分离出固体沉淀物和水相上清液 接下来,用硫化氢气体鼓泡 通过酸性上清液。金属离子与硫化氢反应 生成金属硫化物和质子。由于在前一步中加入了盐酸,因此,高浓度质子会使平衡 向反应物转移。因此,在酸性条件下,只有形成 高度难溶性硫化物盐的第 2 组金属离子会发生沉淀,而其它微溶性金属硫化物则会 保留在溶液中。接着,沉淀出第 3 组阳离子,由 不溶于碱的硫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向上一步的上清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加入碱可以消耗掉金属硫化物沉淀反应中 生成的质子,平衡 向生成物方向移动。结果,许多在酸性条件下 可溶的金属硫化物现在 变得不可溶并沉淀下来。另外,能够生成不溶性氢氧化物的金属离子,例如铁、铝和铬,会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种混合物分离后,只剩下碱金属和 碱土金属离子留在溶液中。第 4 组阳离子由碱土金属构成,能够 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向碱性上清液中加入磷酸氢二铵,会产生镁、钙、钡 和锶离子沉淀。从这个步骤中倾析出来的液体 含有第 5 组阳离子。这些阳离子不会形成不溶性盐,需要单独鉴定。在前面步骤中向溶液中 加入氢氧化钠时,如果释放出具有氨气特有气味的气体,那么混合物中就存在铵离子。钠离子和钾离子可通过火焰测试鉴定。钠离子产生亮黄色火焰,紫色火焰表示钾离子。

16.14:

定性分析

对于含有不同阳离子混合物的溶液,可通过定性分析确定每个阳离子的标识。 这种技术包括一系列使用不同化学试剂的选择性沉淀,每种反应都产生特定组阳离子的特性沉淀。 通过改变 pH 值,加热混合物以重新溶解沉淀物或添加其他试剂以形成错合离子,可进一步分离组内的金属离子。

例如,由不溶解碳酸盐和磷酸酶 (如 Ba2+ , Ca2+ 和 Mg2+) 组成的 IV 类阳离子,在基本溶液中存在磷酸氢二氢 ((NH4) 2HPO4) 时,均为白色沉淀物。 沉淀物是稀释乙酸中的溶解。 为了识别每次阳离子,将执行确认性测试。

所有三种阳离子在添加钾铬酸 (K2CrO4) 后形成明亮的黄色铬酸盐;但是,只有钡铬酸 (BCrO4) 不能溶入乙酸中。  可以过滤溶液,过滤液中含有 Ca2+ 和 Mg2+

现在可以将过滤物分成两部分,以测试剩余的阳离子。 如果溶液在存在铵氧化物 ((NH4) 2C2O4) 溶液的情况下形成白沉淀物,则可以确认 Ca2+ 离子。 白色沉淀物是氧化钙的沉淀物,它在水和乙酸中均不溶解。

Mg2+ 通过炭腔测试进行识别。 在此测试中,金属碳酸盐分解成碳腔中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残留物的颜色表示可能的阳离子。 氧化镁 (MgO) 在碳腔中留下白色残留物。 使用几滴硝酸钴 (Co(NO3)2) 溶液处理这种残留物。 硝酸钴在高温下分解为钴 (II) 氧化物,形成粉色汞合金 (COO-MgO) ,证实存在 Mg2+

Suggested Reading

  1. Cole Jr, G. Mattney, and William H. Waggoner.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0, no. 2 (1983): 135.
  2. Lo, Glenn V. "Relat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quilibrium Principl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78, no. 11 (2001): 1557.
  3. Ricketts, John A., and Eugene P. Schwartz. "The Elemental Analysis of an Alloy: An Analytical Scheme to Emphasize Cation Chemistry.”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diana Academy of Science, vol. 101, no. 1-2, pp. 67-74.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