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Engineering

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时间相关的介质击穿:一种可能性,了解微电子器件的失效机理

Published: June 26, 2015 doi: 10.3791/52447

Introduction

由于铜互连首次被引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技术在1997年1,低k和超低k值(ULK)电介质被采纳到后端-的线(BEOL)片上的互连之间的绝缘材料。新材料, 例如结合铜以降低电阻和低k / ULK电介质为低电容,克服增加的阻容(RC)的影响引起的延迟由互连尺寸收缩2,3,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是侵占通过微电子器件近年来持续侵略性缩放。使用低k / ULK材料导致在制造过程中和产品的可靠性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当在互连间距达到约100纳米或更小4-6。

TDDB是指一种介电材料的物理失效机制作为时间的函数下的电场。的TDDB​​可靠性试验通常进行加速条件(高架电场和/或升高的温度)下。

的TDDB​​在片上互连堆叠是用于微电子装置,它已经提出在可靠性社区强烈的关注的最关键的失效机制之一。它将继续在可靠性工程师,因为ULK电介质的聚光灯更弱的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被集成到先进技术节点的设备与。

专用实验已经进行调查TDDB失效机理7-9,和一个显著量的努力已投入到开发其描述电场的装置10-13和寿命之间的关系的模型。现有的研究有利于可靠性工程师微电子的社区;然而,许多查林GES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仍需要进行详细的解答。例如,成熟的模型来描述物理破坏机理及降解动力学的TDDB​​过程和各实验验证仍然缺乏。作为一个特殊的需要,更合适的模型,需要替代的保守√E模型14。

由于TDDB调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典型故障分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提供全面和确凿的证据来解释失败的机制和降解动力学物理。显然,检查数以百万计的通孔和纳米级铜线路平方米的一招一式易地成像故障部位是不是合适的选择障碍这一挑战,因为它是非常耗时,而且对破坏机理的动力学信息有限可以提供。因此,一项紧迫的任务已经出现开发第二,优化实验,以获得更好的方法来研究TDDB失效机理和降解动力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展示原位实验方法来研究铜/ ULK互连堆叠的TDDB失效机理。以高品质成像和化学分析能力的TEM被用于研究的专门测试结构的动力学过程。 原位电试验被整合到TEM实验以提供升高的电场到电介质。定制的“尖到尖的”结构,包括完全封装铜互连和绝缘用ULK材料,被设计在32纳米CMOS技术节点。此处所述的实验过程也可扩展到在有源器件的其它结构。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1.准备样品的聚焦离子束(FIB)变薄(图1)

  1. 切割全晶圆成小片(约10毫米×10mm)的用金刚石划线。
  2. 纪念“针尖对针尖”结构对芯片的位置。
  3. 锯切割机芯片2毫米尺寸,以获得60微米的酒吧。酒吧包含了“针尖对针尖”结构的中心。
  4. 胶水使用强力胶铜半环上的目标吧。下一步,胶水在Cu样品台的酒吧还使用强力胶。然后,用银膏来设置半环和铜样品台之​​间的导通。
    注意:当处理样品,确保始终戴上防静电腕带,以防止静电放电,这可能在样品中损坏敏感结构。

2. FIB减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图2)

  1. 把一个在步骤1中得到的样品ñSEM样品阶段,小心地将舞台变成了SEM。
  2. 选择沉积模式,并建立必要的保护铂层的尺寸(面积和厚度)。始终使用30千伏离子束维持最高的精度。调谐电流,以获得满意的效率,依赖于所需的Pt层的尺寸。
    1. 沉积的Pt线接触一个衬垫,以在Cu阶段(地电位)。接着,沉积厚的Pt层上的“尖到尖的”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尽量减少在FIB减薄工艺的离子损伤和加强薄片层的顶部上。这是在FIB制备中使用的标准程序。
    2. 采取小心不通过Pt层进行铂沉积时引进的“尖到尖的”结构的顶部的两个焊盘之间的任何导电路径。任何导电通路,将短路电路( 图2AB)。
  3. FIB铣削
    1. 使用30千伏的电压为10Pa和电流晋级决赛。薄靶棒成H酒吧透射电镜薄片150和180纳米之间的厚度。
    2. 切一个缺口接近垫(V + PAD),这将通过在TEM的传感器尖端被感动。使用缺口作为标记,以确定在TEM的正确垫。

从扫描电镜3.样品传输到TEM的

  1. 戴上防静电腕带接触样品之前。
  2. 卸除从SEM阶段的准备H-酒吧样本。从SEM中取出时,请在Cu阶段的样本。
  3. 修复铜级到TEM持有人。移动TEM支架接近测试结构(几百微米的距离测试结构)的光学显微镜下的传感器尖端。
    1. 将TEM座插入TEM谨慎。在TR期间不要使用任何清洁处理( ,等离子清洗)ansfer过程,否则薄片可能受到影响。
  4. 保留时间为15分钟内或更短的样品传输,以避免过分暴露于环境水分和氧。

4.建立电气连接(图3)

  1. TEM的支架连接到它的控制系统和数字​​源。然后切换控制系统和数字​​源表上。
  2. 通过调整旋钮上的TEM持有人在做换能器尖端测试结构的粗略方法时,显示屏在TEM传感器尖端。
    1. 移动TEM支架靠近V +垫的传感器尖端(≤500纳米)。使换能器尖端相同的水平:作为垫(Z高度)。调的尖端的位置,使前端面对V +垫的中心。
  3. 联系传感器尖到V +垫。设置在顶端一个非常低的电压(0.5 V至约1 V),而接近垫。监视当前simultaneously以确保接触被建立。

5. 在原位实验TDDB

  1. 使用200千伏的加速电压以TEM。移动电子束到感兴趣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和聚焦影像。
  2. 使用低照度步骤(≤8),以减少对测试结构的光束的损害。使用冷凝器光圈以仅在该H-棒样品的薄的部分定位的照明区域。
  3. 关于使用数字源,同时记录在原位的TEM图像(2-3帧/秒)的“尖到尖的”结构施加恒定电压(≤40 V)。通过使用自脚本代码, 例如,使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自动记录图像。
  4. 暂停实验看到金属的表观扩散到ULK介质时,做了电子能谱成像(ESI)的化学分析。
    1. 将过滤器狭缝孔进入OMEG一个能量过滤器的TEM。
    2. 调整滤波器淤孔的宽度,以获得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的适当能量宽度(10-20伏特)。
    3. 按住Shift键的能量在EELS铜M-边吸收峰。
    4. 返回到成像模式获得的铜的M-边缘有吸收峰的能量过滤TEM图像。
    5. 转移能量至铜的M-边缘的前边缘区,并得到另一种能量过滤TEM图像。
    6. 校正两个图像之间的样品的漂移。
    7. 由第二个将所述第一图像以获得Cu的跳跃比图像。
  5. 继续TDDB实验:使用数字源的“尖到尖的”结构重新应用恒定电压(≤40 V)和记录的TEM图像。

6.计算机断层扫描

  1. 执行时的TDDB​​实验完成的TEM计算机断层扫描,以获取有关二三维分布信息ffused颗粒。
  2. 倾斜的样品和记录倾斜系列138°的。使用1°倾斜的步骤,并在在明视场(BF)STEM模式的每一步记录图像。
  3. 重建系列(包括对准的图像,确定倾斜轴,重建的体积和分割,以形成三维断层容积)。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图4显示了明视场(BF)TEM从原位测试图像。有被部分破坏的TaN /钽障碍和预先存在的铜原子在ULK电介质的电试验( 图4A)之前由于环境延长储存。只有376秒,40 V后,介电击穿开始,并伴随着与铜的距离M1金属两大迁移通路,具有正电位参考接地侧15-16。扩散的Cu粒子在ULK电介质的最终击穿( 图4B)之后显示在高炉TEM图像。

在一个完美的样本, FIB准备和TEM成像( 图5A)之间的快速传输,在“针尖对针尖”结构是完整无氮化钽/ Ta阻挡层的损坏。相同的电压(40伏特)施加到该样品。 50余分钟,直到该样本存活故障发生原因的完整的钽/ Ta阻挡层。细分后的TEM图像示于图5B。显然,金属原子迁移到在SiO 2与M 1金属的底角,具有由红色箭头17表示的正电位。与ESI化学分析( 图5C)证明有铜在的SiCN层和ULK电介质,它不能从图5B中的BF TEM图像的对比度检测之间的断裂界面的迁移路径。与ESI化学分析和原位 TDDB实验在TEM的结合,使TDDB失效机理和降解动力学15-16中以更直接和全面的方式进行调查。

体层摄影术是一种选择,以铜颗粒从“针尖对针尖”结构的积极的一面扩散出来的3D分布特征。 图6B描绘的3D渲染以TEM获得由计算机断层扫描样本的切片。将黄色粒子表示在SiO 2中的迁移Cu粒子。

图1
图中的样品实验前的1。原理的图像被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A)的一个完整的晶片。 ( 二)从全晶圆的芯片。 ( 三)与被粘在样品阶段铜半环的“针尖对针尖”结构的目标吧。 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2
图2。 的H酒吧样本的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在扫描电镜和“针尖对针尖”结构的示意图像制造。(A)和(B)在SEM。 (C)是“针尖对针尖”结构的示意图。 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3
图3.实验装置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接触接近过程(A) 示意图像。前(B)干安装的图像在原地 TDDB实验。 请点击此处查看次的放大版本。是图。

图4
之前的现场试验图4。代表TEM照片的“针尖对针尖”结构扩散到铜的ULK介质。(A)电气测试。 ( 二)电气测试后, 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5
图5.代表TEM图像一个完美的“针尖对针尖”的结构。电气试验前(A)明场(BF)TEM图像。 (B)中的电试验后的BF TEM图像。 (C)萨尔瓦多ectron铜分布的光谱图像。 请点击此处查看该图的放大版本。

图6
图6. STEM图像和3D渲染的电气测试后,“针尖对针尖”结构。(A)STEM图像。 (B)中的3D渲染以TEM获得由计算机断层扫描样品(蓝色:“提示到尖”的结构,黄色:Cu粒子,绿色:晶体管结构的下方)。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在TDDB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良好的样品制备,特别是在SEM FIB研磨过程。首先,一个厚的Pt层上的“尖到尖的”结构的顶部具有待沉积。的厚度和Pt层的尺寸可以通过SEM操作者进行调整,但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厚度和尺寸是足够的,以保护从在整个研磨过程中可能的离子束损坏的目标区域; (2)还有一个比较厚的Pt层(≥400纳米)上的研磨后留下的样品的顶部,它保护从内部和外部的应力的微妙样品并最小化应力与电介质击穿在下一TDDB的贡献实验; (3)的尺寸不应太大,否则的导电路径可能这是用来将电压施加到测试结构的两个焊盘之间形成。此外,关键的一步是何时停止晋级决赛的离子束。离子研磨必须在测试结构消失前立即中断一次一个专门设计的铜“虚拟”的互连结构,因为中央的Cu互连组成的“尖到尖的”结构和之间存在仅〜60纳米空间它们。如果“尖到尖的”结构出现在现场SEM图像将是太迟了。该H-棒的TEM薄片的厚度是有针对性地为约150至180纳米。此厚​​度允许以TEM在200千伏的加速电压的电子透明度和也保持相对厚的电介质在其上封装“尖到尖的”结构的两侧。另一方面,样品厚度为150-180毫微米将ESI化学分析过程中导致显著多个非弹性散射,因此这些效果,需要考虑到结果分析以及。

当处理或转移样品,戴上防静电STRA页。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观察到在我们的实验中几个样本静电放电损坏,如果防静电腕带不易被磨损。最关键的转印步骤是从SEM转移到TEM。的传送时间,必须严格地在15分钟内或更小的限制。在环境空气样品的长时间曝光可能会吸收水分,破坏了“尖到尖的”结构,一个例子示于图4A中 。该样品储存在环境空气两周测试之前。在违反的TaN / Ta阻挡层影响的内在破坏机制和缩短测试结构的寿命。大量的铜扩散,然后启用。

一个关注的TEM 原位 TDDB研究是在ULK介质的束损伤。因此,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尽量减少在实验18中的光束的影响。多种策略可以被选择以减少这种影响,但它可以不能完全消除。该选项可以被分为三种方法。一种可能性是使用一个小的冷凝器孔径来减少能量的沉积的H棒型样品18中的总量。另一种选择是经营透射电镜在低电压(≤80千伏)19-21和/或低的电子剂量22-25。预计此选项可直接减少对样品的光束伤害。此外,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的模式可以是低剂量显微技术,以及,如果实验参数正确地选择。因此,如果它是在所用的TEM一个可能的选择的STEM模式应优先。选择低照明亮度和记录有选择的,合理的间隔时间(低剂量)的TEM照片也建议18导致进一步降低束损伤。

除了内在的TDDB​​,TEM的样品制备和TEM观察理论上可以影响最终BReakdown。然而,观察到被认为是对TDDB损坏机制是有效的,因为:(1)用少得多的TEM束照射(低剂量STEM成像,低照度步骤和记录的图像,每隔30分钟/ 1小时),测试样品显示了类似的故障机制,在我们以前的TEM观察(连续记录图像,相对高剂量TEM模式)16-18; (2)中的电场被确认为动力和金属颗粒17( 图5B6A)的迁移的通过反转电连接的来源;金属颗粒和电介质击穿(3)迁移均被观察到在特定位置,其中尖到尖的间距比较小和Ta / TaN的阻挡层相对薄,而不是到处透射电镜束的照射区域内; (4)铂沉积的厚层在样品的顶部可防止最距离Ga离子的垂直注入的污染 - 的德圣结构被认为是主要的污染自由即使有污染从镓离子的横向损伤侧壁(约60nm)的表面上的少量。因此,样品制备和TEM观察应不影响本征失效机理的解释,以一个显著量。

对样品制备和实验装置复杂的过程,需要的是可能是主要的缺点。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在特别设计的测试结构。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测试方法的设计和复杂的制造工艺的专用测试结构导致相当多的努力。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样品通过在TEM束照射的修改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电子束照射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微妙样品。不过,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ENA竹叶提取的TDDB​​失效机理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在实验的进一步发展可能能够提供定量数据用于在电介质作为所施加的电压和/或时间的函数的铜迁移和帮助制定铜/ ULK片上互连堆叠的更合适的模型。在我们的研究中,在所述的SiCN层的底部的Cu桥, 如图5C中 ESI信号明确地指出这样的事实,铜沿主电介质/的SiCN界面最有可能扩散。主要电介质的这顶表面被平面化过程的影响,并且预期具有最高量的缺陷/故障,则导致与的SiCN层的相对较弱的接口。扩散过程,使显著铜的运动,应该发生在那里。该电子传导机制,Cu扩散之前,并导致介电损伤,应遵循普尔 - 法兰克行为,theref矿石利于√E模型。从这个模型中的偏差不能推导出与这里提出的实验方法,但由于需要使合理的测试时间的大偏差。应当指出,虽然,降低所施加的电压和产生的电场应该在炼这里描述的实验方法,将来的任务之一。实际芯片的工作偏差是1至3伏。这里施加的电压是相当高的量级,因此其他影响可能在升高的电压发挥更主要作用。为此目的,新的测试结构被设计具有20至50纳米的量级的显著减少间距。然后,较小的电压可以施加和实验数据仍然可以在合理的时间量来获得的。 Cu的运动,在低偏压可能消除由于介电损坏发生的阈值的存在,然后可表征为施加的偏置和时间的函数。这些努力西港岛线l条即将研究的一部分,并能证明或证伪的冲击损伤模型,从物理损坏机理的角度来看,目前最有可能的模型来描述在低偏置10 TDDB效应。

透射X射线显微术(TXM)可以为这个实验被采用,以及如果空间分辨率可以提高到超过10纳米少得多。更重要的是,更好的传输能力,比TEM低剂量的辐射可能增加其对其它有源微电子器件应用。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Automatic Dicing Saw DISCO Kiru-Kezuru-Migaku Technologie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Zeiss Zeiss Nvision 40
Picoindentor Hysitron Hysitron Pi95
Keithley SourceMeter Keithley Keithley 2602/237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EI FEI Tecnai F20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Zeiss Zeiss Libra 200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Edelstein, D., et al. Full Copper Wiring in a Sub-0.25 µm CMOS ULSI Technology. IEDM Tech. Dig. , 773-776 (1997).
  2. List, S., Bamal, M., Stucchi, M., Maex, K. A global view of interconnects. Microelectron. Eng. 83 (11/12), 2200-2207 (2006).
  3. Meindl, J. D., Davis, J. A., Zarkesh-Ha, P., Patel, C. S., Martin, K. P., Kohl, P. A. Interconnect opportunities for gigascale integration. IBM J. Res. Develop. 46 (2/3), 245-263 (2002).
  4. Zhang, X. F., Wang, Y. W., Im, J. H., Ho, P. S. Chip-Package Interaction and Reliability Improvement b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or Ultralow-k Interconnects in Flip-Chip Packages. IEEE Trans. Device Mater. Reliab. 12 (2), 462-469 (2012).
  5. Lee, K. D., Ogawa, E. T., Yoon, S., Lu, X., Ho, P. S. Electromigration reliability of dual-damascene Cu/porous methylsilsesquioxane low k interconnects. Appl. Phys. Lett. 82 (13), 2032 (2003).
  6. Zschech, E., et al. Stress-induced phenomena in nanosized copper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studied by x-ra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J. Appl. Phys. 106 (9), 093711 (2009).
  7. Tan, T. L., Hwang, N., Gan, C. L. Dielectric Breakdown Failure Mechanisms in Cu-SiOC low-k interconnect system. IEEE Trans. Bimodal. 7 (2), 373-378 (2007).
  8. Zhao, L.,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1/E dependence of time 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in the presence of copper. Appl. Phys. Lett. 98 (3), 032107 (2011).
  9. Breuer, T., Kerst, U., Boit, C., Langer, E., Ruelke, H., Fissel, A. Conduction and material transport phenomena of degradation in electrically stressed ultra-low-k dielectric before breakdown. J. Appl. Phys. 112 (12), 124103 (2012).
  10. Lloyd, J. R., Liniger, E., Shaw, T. M. Simple model for 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in inter- and intralevel low-k dielectrics. J. Appl. Phys. 98 (8), 084109 (2005).
  11.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Low-k SiCOH TDDB Phenomena and Its Reliability Lifetime Model Development. Chen, F., et al. 4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Reliability Physics Symposium Proceedings, 2006 Mar 26-30, San Jose, California, , 46-53 (2006).
  12. Wu, W., Duan, X., Yuan, J. S. Modeling of 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in Copper Metallization). IEEE Trans. Device Mater. Reliab. 3 (2), 26-30 (2003).
  13. Achanta, R. S., Plawsky, J. L., Gill, W. N. A time 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model for field accelerated low-k breakdown due to copper ions. Appl. Phys. Lett. 91 (23), 234106 (2007).
  14. Chen, F., Shinosky, M. Soft breakdown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low-k 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for advanced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J. Appl. Phys. 108 (5), 054107 (2010).
  15. An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for the In-Situ Observation of the 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Mechanism in Copper/Low-k On-Chip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Yeap, K. B., et al. 5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Reliability Physics Symposium, , (2013).
  16. Yeap, K. B., et al. In situ study on low-k interconnect time-dependent-dielectric-breakdown mechanisms). J. Appl. Phys. 115 (12), 124101 (2014).
  17. Liao, Z. Q., et al. In-situ Study of the TDDB-Induced Damage Mechanism in Cu/Ultra-low-k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Microelectron. Eng. In Press, (2014).
  18. Liao, Z. Q., et al. A New In Situ Microscopy Approach to Study the Degrad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Set-Up and Opportunities. Adv. Eng. Mater. 16 (5), 486-493 (2014).
  19. Lee, Z., Meyer, J. C., Rose, H., Kaiser, U. Optimum HRTEM image contrast at 20 kV and 80 kV-Exemplified by graphene. Ultramicroscopy. 112 (1), 39-46 (2012).
  20. Bell, D. C., Russo, C. J., Kolmykov, D. V. 40 keV atomic resolution TEM. Ultramicroscopy. 114, 31-37 (2012).
  21. Kaiser, U., et 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 20 kV for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Ultramicroscopy. 111 (8), 1239-1246 (2011).
  22. Egerton, R. F. Control of radiation damage in the TEM. Ultramicroscopy. 127, 100-108 (2013).
  23. Jiang, N. Damage mechanisms i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insulating materials. J. Phys. D: Appl. Phys. 46, 305502 (2013).
  24. Buban, J. P., Ramasse, Q., Gipson, B., Browning, N. D., Stahlberg, H. High-resolution low-dose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J. Electron Microsc. 59 (2), 103-112 (2010).
  25. Egerton, R. F., Li, P., Malac, M. Radiation damage in the TEM and SEM. Micron. 35 (6), 399-409 (2004).

Tags

工程,第100,时间依赖介电击穿可靠性,铜互连,降解动力学,
<em>在</em>透射电子显微镜<em>原位</em>时间相关的介质击穿:一种可能性,了解微电子器件的失效机理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Liao, Z., Gall, M., Yeap, K. B.,More

Liao, Z., Gall, M., Yeap, K. B., Sander, C., Clausner, A., Mühle, U., Gluch, J., Standke, Y., Aubel, O., Beyer, A., Hauschildt, M., Zschech, E. In Situ Time-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in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 Possi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in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J. Vis. Exp. (100), e52447, doi:10.3791/52447 (2015).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