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Medicine

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肌腱手术中的缝合材料

Published: October 6, 2022 doi: 10.3791/64115

Summary

本协议说明了一种评估离 体肌腱修复的生物物理特性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对聚四氟乙烯(PTFE)缝合材料进行了评估,并在不同条件下与其他材料进行了比较。

Abstract

随着缝合材料的发展,初级和次级肌腱修复的范式发生了变化。改进的机械性能允许更积极的康复和更早的恢复。然而,为了使修复能够满足更高的机械要求,必须结合这些材料评估更先进的缝合和打结技术。在该协议中,研究了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缝合材料并结合不同的修复技术。在协议的第一部分中,评估了用于屈肌腱修复的三种不同材料的线张力强度和打结与未打结股的伸长率。这三种不同的材料是聚丙烯(PPL),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聚酯编织护套(UHMWPE)和聚四氟乙烯(PTFE)。在下一部分(尸体屈肌腱的离体 实验)中,评估了使用不同缝合技术的PTFE的行为,并与PPL和UHMWPE进行了比较。

该实验包括四个步骤:从新鲜的尸体手上收获屈肌腱,以标准化方式横断肌腱,通过四种不同的技术进行肌腱修复,在标准线性测功机上安装和测量肌腱修复。UHMWPE和PTFE表现出相当的力学性能,在线性牵引强度方面明显优于PPL。事实证明,使用四股和六股技术进行修复比两股技术更强大。由于表面摩擦非常低,PTFE的处理和打结是一个挑战,但四股或六股修复的紧固相对容易实现。外科医生在心血管外科和乳房手术中经常使用PTFE缝合材料。PTFE股适用于肌腱手术,提供强大的肌腱修复,以便可以应用早期的主动运动方案进行康复。

Introduction

半个多世纪以来,手屈肌腱损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直到 1960 年代,中指骨和近端手掌之间的解剖区域被命名为“无人区”,以表示在该区域进行原发性肌腱重建的尝试是徒劳的,结果非常差1.然而,在 1960 年代,通过引入新的康复概念重新审视了初级肌腱修复问题2.在1970年代,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可以开发早期康复的新概念,包括动态夹板3,但此后只能实现微小的改善。最近,引入了整体稳定性显著提高的新材料4,5,因此缝合线材料失效以外的技术问题成为焦点包括奶酪布线和拉拔6

直到最近,聚丙烯(PPL)和聚酯还广泛用于屈肌腱修复。直径为 0.150-0.199 mm 的 4-0 USP(美国药典)聚丙烯链的线性拉伸强度小于 20 牛顿 (N)6,7手的屈肌腱可以在体内产生高达 75 N8 的线性力。创伤和手术后,由于水肿和粘连,组织的抵抗力增加更多9。经典的肌腱修复技术包括双股配置,必须通过额外的上腱运行缝合线310进行加固。具有更高线强度的新型共混聚合物材料带来了技术发展4;具有长链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芯的单条共混物链与与PPL直径相同的聚酯编织护套相结合,可以承受高达60 N的线性力。然而,挤出技术可以制造具有可比机械性能的单丝聚合物链6

修复技术在过去十年中也得到了发展。两股肌腱修复技术已经让位于更复杂的四股或六股配置1112。通过使用环形缝合线13,可以减少结的数量。通过将新材料与新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超过100 N的初始线强度4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提倡个体化康复方案,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特殊属性和肌腱修复技术。例如,无法长时间遵循复杂指示的儿童和成人应延迟动员。较弱的修复应仅通过被动运动动员1415。否则,早期的主动运动方案应该是黄金标准。

该方法的总体目标是评估用于屈肌腱修复的新型缝合材料。为了赞扬该方案的基本原理,该技术是文献4101216中先前验证的方案的演变,作为在类似于临床常规的条件下评估缝合材料的手段。使用现代伺服液压材料测试系统,可以设置类似于体内应力的300 mm / min的牵引速度,与使用25-180 mm / min410的早期协议相反,考虑到软件和测量设备的局限性。该方法适用于屈肌腱修复的离体研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适用于缝合材料应用的评价。在材料科学中,此类实验通常用于评估聚合物和其他类别的材料17

研究阶段: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每个步骤都分为两个或三个后续步骤。在第一阶段,比较聚丙烯(PPL)链和聚四氟乙烯(PTFE)链。3-0 USP和5-0 USP链均用于模拟真实的临床状况。首先研究了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尽管是医疗设备,但这些材料已经过广泛的测试。对于这些测量,测量N = 20股的线性拉伸强度。还研究了打结的股线,因为打结会改变线性拉伸强度并产生潜在的断裂点。第一阶段的主要部分是测试两种不同材料在临床条件下的性能。此外,还进行了3-0的核心修复(两股基希迈尔-凯斯勒与Zechner和Pennington的修改)并测试了线性强度。对于调查的额外侧翼,在修复中增加了一条 5-0 的上肢跑步缝合线,以增加强度1819

在随后的阶段,对三种缝合材料进行了比较,包括PPL,UHMWPE和PTFE。对于所有比较,使用USP 4-0股,对应于直径为0.18 mm。有关所用材料的完整列表,请参阅 材料表。在最后一步中,如前所述进行了阿德莱德20 或M-Tang21 核心维修。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本文不包含任何作者对人类参与者或动物进行的任何研究。人体材料的使用完全符合埃尔朗根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关于使用尸体和可识别身体部位的大学政策。

1.收获屈肌腱

  1. 收获深部指屈肌
    1. 将新鲜的尸体上肢放在解剖台上,腹掌侧面向外科医生。使用标准手固定装置将指骨保持在伸展中。
    2. 注意死者的年龄和性别。
    3. 使用15号手术刀,在掌侧的食指处放置一个正中纵切口,从远端指骨开始,在掌指关节22上向A1滑轮22
    4. 纵向切断 A1 和 A2 滑轮22 ,而不会损伤屈肌腱。使用手术刀在远端指间关节水平切断指深屈肌22
    5. 使用手术膝部海绵的带子将肌腱置于牵引之下,并在 A1 滑轮的水平处取回指深屈肌。
    6. 使用15号手术刀在rascetta crice22 上做一个6厘米的横向切口。
    7. 在rascetta近端10厘米处再做一个横向切口。
    8. 现在在前臂掌侧的中间做一个纵向切口,连接上述两个横向切口。
    9. 在前臂筋膜水平处形成两个相对的皮瓣,以暴露屈肌腱。屈肌腱在皮肤下很容易识别。
    10. 再次,使用手术膝部海绵的带子将指屈肌腱置于牵引下,并将肌腱缩回腕近端。
    11. 现在,使用 11 号手术刀切断肌腱连接处的肌腱以获得最大肌腱长度。
    12. 将肌腱标本放入 500 mL 的 0.9% 盐水溶液中。
    13. 对第三至第五根手指重复步骤 1.1.1 至 1.1.12。
  2. 趾屈肌浅表的收获
    1. 切断手腕近端肌腱部近端食指浅表屈肌腱,白色肌腱变为褐色肌肉组织。
    2. 现在使用手术膝盖海绵的带子在食指的A1滑轮部位缩回肌腱。
    3. 切断手掌肌腱的长春膜22
    4. 将指趾屈肌浅表22 向近端指间关节远端缩回。
    5. 使用15号手术刀切断视交叉处的指趾屈肌浅表,就在近端指间关节22处。
    6. 将肌腱标本放入 500 mL 的 0.9% 盐水溶液中。
    7. 对第三至第五根手指重复步骤 1.2.1 至 1.2.6。
  3. 拇长屈肌的收获22
    1. 使用 15 号手术刀在拇指掌侧从远端指骨到 A1 滑轮做一个 9 厘米的纵向正中切口。
    2. 纵向切开 A1 和 A2 滑轮。
    3. 露出拇指的屈肌腱,并使用 15 号手术刀切断插入远端指骨基部的肌腱。
    4. 使用手术膝盖海绵的带子,在A1滑轮的水平处缩回肌腱。
    5. 在手腕近端的手术部位,在屈肌间室的最桡角找到拇长屈肌腱,并用手术膝盖海绵带将其缩回。
    6. 切断肌腱交界处的肌腱。
    7. 将肌腱标本放入 500 mL 的 0.9% 盐水溶液中。

2.肌腱横断(图1

  1. 将肌腱标本固定在带有销钉或 18 G 套管的发泡聚苯乙烯板上。
  2. 使用带有 11 号刀片的手术刀在中间横断肌腱。
    注意: 不要将肌腱横断两次,否则长度不足以稳定安装到伺服液压测量机上。

3.肌腱修复

  1. 基希迈尔-凯斯勒双股核心维修与Zechner和Pennington修改1819图2
    1. 使用 11 号刀片,在肌腱右手部分的中线,距残端约 1.5 厘米(即断断肌腱部位)处做一个 5 毫米的刺切口。
    2. 通过这个切口插入缝合线的锋利圆针,并在肌腱侧面向外科医生发出相同的水平。针的这种通过需要在表面平面上。
    3. 现在将针头插入肌腱表面,向右再进一步约 3 毫米,然后潜入深平面。
    4. 在残端退出,将针插入肌腱左旋部分的正好相反的一侧。
    5. 出现在肌腱表面,在离外科医生最近的一侧,距离残端约1.8厘米。
    6. 现在向残端进入肌腱的侧面 3 毫米,然后沿着横向到肌腱的路径。在外科医生对面的一侧退出。
    7. 从残端3毫米处进入肌腱表面,然后沿着左残端出口的深平面。
    8. 进入右侧残端并沿着纵向深平面,直到从距残端约 1.8 cm 的肌腱表面退出。
    9. 将针插入肌腱的远侧,在初始刺切口的水平。从刺切口出来。
    10. 用八次投掷打一个手术结,手动交替方向23.
  2. 阿德莱德交叉锁四股铁芯维修1119图2
    1. 将针插入横断肌腱的左残端。沿着外科医生一侧的肌腱路径行驶1.5厘米,然后在肌腱表面退出。将针头向左插入 3 毫米,咬一口 3 毫米,朝外科医生退出。
    2. 将针头向右插入3毫米,靠近第一条路径的出口点,然后沿着肌腱到最一侧直到左残端。将针头插入肌腱最外侧路径中的右残端。从树桩右侧约 1.5 厘米处退出。
    3. 现在再次将针头插入右侧 3 毫米处并抓住,从肌腱侧面退出。
    4. 将针头插回右侧残端,向左输入约3毫米。从右侧树桩出口,然后再次进入左侧树桩 1.5 厘米。用缝合线抓住3毫米肌腱的一部分,并在中线附近退出。
    5. 将针头重新插入靠近残端 3 毫米的位置,并按照肌腱向右的方向移动,确保在残端退出。
    6. 将针插入右侧残端,沿着肌腱纤维向右移动约 1.5 厘米。在表面退出。
    7. 重新进入肌腱向右(3毫米)并抓住,瞄准远侧。将针头向左插入 3 毫米,然后沿着肌腱在残端退出。现在用八次投掷打一个手术结,手动交替方向。
  3. M-唐六股铁芯维修11图2
    1. 将环的针插入距离肌腱右残端约1.5厘米处,并抓住约3毫米大小的肌腱的一部分。
    2. 将针穿过环并将针插入肌腱表面。
    3. 沿着肌腱的路径,在残肢之间退出。
    4. 将针头重新插入对面的残肢,沿着肌腱在深平面上移动 1.8 厘米。在肌腱表面退出。
    5. 现在进入残端附近的 3 毫米,然后沿着横向路径到达肌腱远侧并在那里退出。
    6. 将带有环的针向左插入 3 毫米,远离树桩。沿着肌腱的路径,在残肢之间退出。从对面的残端重新进入,并在肌腱表面向右退出1.5厘米。
    7. 用剪刀剪断武装针头的两股中的一股。
    8. 插入针头并抓住肌腱的 3 毫米部分。
    9. 现在手动用八次投掷打一个手术结,交替方向23
    10. 取另一条环缝线,通过在右侧 1.5 厘米处抓住约 3 毫米的肌腱部分进行Tsuge 缝合 24
    11. 重新插入针头并沿着肌腱的路径向左移动。在树桩之间退出。
    12. 重新进入左残端,沿着肌腱的路径行驶1.5厘米。在肌腱表面退出。
    13. 在这里,用一把剪刀剪断武装针头的两股中的一根。
    14. 重新插入针头,抓住3毫米的肌腱。
    15. 现在手动用八次投掷打一个手术结,交替方向。

4. 单轴拉伸试验

  1. 设置拉力试验机
    1. 使用连接系统和相应的螺栓将称重传感器安装在标准拉伸测试系统的上十字头上。
    2. 将试样夹具安装在下部,使用连接系统和相应的螺栓移动十字头和称重传感器。
    3. 打开控制计算机,打开测试软件。等待拉力试验机初始化。单击 文件>打开 ,然后选择Zwick测试程序 简单拉伸测试以确定Fmax。然后单击 确定
    4. 通过单击 机器>设置来设置当前的试样夹持距离。使用卡尺测量试样夹持距离,并将值写在当前刀具分离/当前夹具夹具分离中,然后单击 确定
    5. 通过单击 向导设置测量序列。转到 预测试 并将手柄设置为起始位置的夹持分离度为 20 厘米。然后,勾选预加载并将预 加载 设置为 0.50 N。转到测试 参数 并将 测试速度 设置为 300 mm/min。单击 系列布局 以完成设置过程。
    6. 单击“起始位置”将夹点间距设置为 起始位置
  2. 修复肌腱的安装和测试
    1. 在样品安装之前直接在测试软件中单击 强制 0
    2. 使用镊子将修复后的肌腱立即转移到拉伸试验机(图3图4)中。
    3. 在试样夹具和肌腱之间插入粗纸,以增加试样测试期间的摩擦力。关闭试样夹手,手紧且无压力。
    4. 单击 “开始 ”以启动测量序列。线性牵引力由专用测试软件记录。记录故障前的最大力。
    5. 目视检查结构,并使用任何商用相机以摄影方式记录样品。根据后续分类定义故障模式:
      1. 滑移:缝合材料的环滑过肌腱,缝合线拉出。
      2. 结失败:结失败和解开。
      3. 断裂:缝合线断裂。
        注意:拍摄失败试样的照片仅用于定性目的,而不是用于测量,因此不必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例如,没有标准光线或距离。
    6. 以表格(.xls文件)的形式导出原始数据(力-位移-数据)以进行图形表示。在以牛顿 (N) 表示的值表中汇总结果。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肌腱修复:当单独使用两股基希迈尔-凯斯勒技术时,滑移率很高,修复达到大约 30 N 的线性强度(图 2图 5A5在体内,深指屈肌的肌腱可以产生高达75 N8的线性牵引力。在创伤后条件下,由于摩擦、肿胀和粘连,该值可能更高9.

当双股Kirchmayr-Kessler技术与附上腱运行缝合线结合使用时(图2图5B5,PPL组可以避免滑移,但PTFE组不能避免滑移。即便如此,PTFE(73.41 ± 19.81 N)的修复明显强于PPL(49.90 ± 16.05 N)5,证实了PTFE可以提供更强修复的假设。这种修复一直是(现在仍然是)德国大多数手部服务中肌腱修复的支柱。然而,需要一种新型的修复技术来避免这种材料的打滑。因此,进行了六股和八股修复的进一步实验。

如今常规使用的更强的修复技术被应用于这一系列实验;阿德莱德和M-Tang类型的维修使用了1115图2)。使用UHMWPE(80.11±18.34 N)或PTFE(76.16±29.10 N)产生明显更强的肌腱±修复,不考虑修复技术(图6表1)。UHMWPE和PTFE的修复在线性强度方面相当。当比较不同的技术时,两股基希迈尔-凯斯勒技术产生的结果不如四股(阿德莱德)和六股(M-Tang)技术56。当将阿德莱德与M-Tang进行比较时,六股修复稍强,但并不显着(6和表16

简而言之,PTFE作为缝合材料可与UHMWPE相媲美,可以使用阿德莱德或M-Tang技术。

材料的处理和打结:PTFE显示出非常低的表面摩擦。这对于以良好而均匀的方式固定多股技术是有利的,但对外科医生的打结和处理提出了挑战。因此,与 PPL 或 UHMWPE6 相比,需要更多的投掷。

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抗拉强度(失效载荷)的所有测量值均以牛顿(N)表示,并带有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来自尸体供体手的肌腱材料被平均分配给所有效果组。

Figure 1
图1:肌腱的标准化划分 。 (A)将肌腱试样安装在使用针或30 G针的发泡聚苯乙烯板上。肌腱标本的长度约为20厘米。 (B)肌腱标本在中间横断。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2
图 2:屈肌腱修复技术。 基希迈尔-凯斯勒双股修复(左)。阿德莱德四股修复(左二)。M-Tang六股修复(右二)。基希迈尔-凯斯勒双股修复术,采用上腱式床垫缝合线(右)。该图已从 6 中采用并经许可复制。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3
图 3:将屈 肌腱修复安装到伺服液压材料测试系统上。 (A)修复后的肌腱安装在万能伺服液压试验机上。对于这一系列实验,应用了一个100 N模块。(B)将试样(修复的肌腱)安装到试验机上。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4
图 4:安装的屈肌腱修复(详细信息)。 )从两侧安装修复的肌腱的细节。该图取自 5 ,经许可转载。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5
图5: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PTFE)与基希迈尔-凯斯勒技术的比较 。 (A)使用基希迈尔-凯斯勒技术时聚丙烯和PTFE的线拉伸强度。两种材料之间的线性拉伸强度没有差异,尽管PTFE由于滑移5而稍弱。缩写:PTFE = 聚四氟乙烯。误差线表示标准偏差。N = 10 对于所有实验。(B)聚丙烯和PTFE的线拉伸强度,当使用表上腱运行缝合线时,滑移对于聚丙烯修复来说问题较小,但修复在大约50 N时分解。相反,由于滑移,PTFE的维修在大约70 N时失败。** = p < 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与邦弗朗尼校正)5 。误差线表示标准偏差。N = 10 对于所有实验。该图取自 5 ,经许可转载。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6
图6:PPL,PTFE和UHMWPE与阿德莱德和M-Tang技术的比较。 通过结合更强的修复(四股阿德莱德或六股M-Tang)和更强的缝合材料(聚四氟乙烯或UHMWPE),可以实现75 N或更高的线性拉伸强度。与六股技术相比,没有观察到四股技术的显着优势。** = p < 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与邦弗朗尼校正)6。误差线表示标准偏差。N = 10 对于所有实验。该图已从 6 中采用并经许可复制。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个人利益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聚四氟乙烯 p 值
M-唐 6 股 52.14 ± 14.21 N 89.25 ± 8.68 N 80.97 ± 30.94 N 聚氯乙烯聚氯乙烯 <0.001**, 聚四氟乙烯 0.0079 **,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 >0.99
阿德莱德 4 股 39.69 ± 6.57 N 70.96 ±21.18 N 72.79 ± 27.91 N 聚氯乙烯聚氯乙烯 0.0036**, 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 0.0019 **, 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 >0.99
p 值 0.53 0.15 >0.99
合并数据 阿德莱德 +M-唐 45.92 ± 12.53 N 80.11 ± 18.34 N 76.16 ± 29.10 N 聚氯乙烯聚氯乙烯 <0.001**, 聚四氟乙烯 <0.001**, 聚四氟乙烯聚醚聚四氟乙烯 >0.99
 
单绞线的线抗拉强度 16.37 ± 0.21 N 72.16 ± 4.34 N 22.22 ± 0.69 N 所有比较 <0.001**

表1:屈肌腱修复结果摘要。 使用PTFE进行修复显示出与UHMWPE相当的峰值抗拉强度。两种修复都明显强于PPL的修复。缩写:PTFE=聚四氟乙烯,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该表已从 6 中采用并经许可转载。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在一系列实验中,PTFE链被评估为屈肌腱修复的缝合材料。该协议再现了除两个方面外的所有方面都类似于 体内 情况的条件。首先, 体内 施加的负荷是重复的,因此循环重复的负荷类型可能更合适。其次,在术后前6周,随着肌腱愈合的进展,从生物力学向生物学的重大转变,这是一个在 离体 条件下无法充分解决的过程。

该方案中使用的PTFE材料显示出一系列有利的属性,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表面摩擦,柔韧性以及出色的线性拉伸强度。然而,结往往会变得太笨重,因为 PTFE 需要一些额外的投掷才能使结稳定。这是屈肌腱修复的关键点,因为笨重的结会干扰滑动和愈合。除此之外,由于缝合线的表面非常滑,因此处理可能具有挑战性。因此,作者仍然不愿意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使用它。

自从作者遭受一些挫折以来,该协议经历了演变。首先,从人类尸体中收获的肌腱标本应该使用两次(即,在同一屈肌腱的不同水平上进行两次修复。然而,为了稳定地安装在伺服液压测量装置上,需要肌腱的整个长度。其次,使用单个Kirchmayr-Kessler核心修复进行的初步比较被证明不适合PTFE材料,最终导致股线早期滑过肌腱纤维。作为第一项措施,在核心修复中增加了一条上层跑步床垫缝合线。已知上腱运行缝合线可加强约40%的修复10。最后,决定为了充分抓住和吊带肌腱纤维,必须进行更强的修复1215

阿德莱德的中间修复(交叉锁定四股技术)首先在澳大利亚的手外科医生中流行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修复,可以在屈肌腱受伤后早期恢复手部25。另一种流行的多股修复类型是金波堂26引入的M-Tang六股技术。事实证明,当使用PTFE进行肌腱修复时,这些技术更合适。如果解决打结稳定性的问题,PTFE在肌腱修复方面有前途。将来,某种热焊接可以取代多个笨重的打结。

此外,在线性拉伸强度测量范围方面也遇到了一个小困难。与伺服液压线性测量设备一起使用的模块化元件通常在 10-100 N 或 100-1,000 N 等范围内。必须偶尔重复测量,进行更强的修复,承受100 N的线性牵引而不会破裂。

要了解该方案的基本原理和 离体 实验的局限性,了解屈肌腱修复背后的生物学非常重要。Elsfeld等人8在术中测量中证明 ,屈肌腱的孤立无阻力屈曲可以产生高达74N8的峰值力。Amadio等人假设,受伤后,粘连和肿胀应该会导致更高的滑动阻力9。标准的双股基希迈尔-凯斯勒修复术采用上腱线缝合线,可以支撑30-50 N5。较新的材料与更强的修复技术相结合,可以承受超过100 N46的线性力。

Tang等人15 确定了改善屈肌腱修复的四个关键点。首先,应使用强大的多链修复技术。其次,必要时应通过通风滑轮和指屈肌浅表清创来为无张力滑动创造足够的空间。第三,残肢部位的肌腱残端应略微过度接近,以免在康复锻炼过程中产生间隙。最后,作为第四点,建议早期主动运动锻炼应在手部治疗师的控制下进行15.

PTFE不是组织修复的新材料。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PTFE缝合线被广泛使用,PTFE防粘连屏障被广泛接受27。最近,神经外科28中引入了一些外科应用。然而,在手部手术中,PTFE迄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它显示出几个潜在的优势16。这种材料不坚硬且易于处理,打结后抗变形(不是断裂点),并且不适合在张力下改变长度(间隙较小)29。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0,它不会驱动组织炎症3132。最后,作为非编织缝合线,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

然而,所执行的实验阵列有一些缺点。首先,对修复的肌腱进行单一测量,而在 体内,肌腱承受重复类型的负荷模式。其次,这些实验是 离体的 ,缺乏对生物学33 的考虑,以及修复的肌腱在前六周内如何发生生物学变化,这是至关重要的。Amadio等人9广泛评论 了生物学对稳健肌腱修复的重要性。最后,没有提前进行样本计算。以前的研究以及作者的初步实验为所进行的实验提供了方向。重要的是要注意,必须假设至少10 N的有意义的生物物理差异,否则这种差异,即使具有统计学意义,也不会影响屈肌腱修复的强度。从这些实验中获得的见解是如此显着,以至于它们对作者此后如何进行肌腱修复产生了影响。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提交人声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没有资金来源。

Acknowledgments

该研究由Sana医院Hof提供资金。此外,作者要感谢Hafenrichter女士(Serag Wiessner,Naila)对实验的不懈帮助。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Chirobloc AMT AROMANDO Medizintechnik GmbH CBM Hand Fixation
Cutfix Disposable scalpel B. Braun Medical Inc, Germany 5518040 Safety one use blade
Coarse paper/ Aluminium Oxide Rhynalox Indasa 440008 abrasive with a grit size of ISO P60 
Fiberloop 4-0 Arthrex GmbH AR-7229-20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with a braided jacket of polyester 4-0
G20 cannula Sterican B Braun 4657519 100 Pcs package
Isotonic Saline 0.9% Bottlepack 500 mL  Serag Wiessner GmbH 002476 Saline 500 mL
KAP-S Force Transducer A.S.T. – Angewandte System Technik GmbH AK8002 Load cell
Metzenbaum Scissors (one way, 14 cm) Hartmann 9910846
Screw grips, Type 8133, Fmax 1 kN ZwickRoell GmbH & Co. KG, 316264
Seralene 3-0 Serag Wiessner GmbH LO203413 Polypropylene Strand 3-0
Seralene 4-0 Serag Wiessner GmbH LO151713 Polypropylene Strand 4--0
Seralene 5-0 Serag  Wiessner GmbH LO103413 Polypropylene Strand 5-0
Seramon 3-0 Serag Wiessner GmbH MEO201714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3-0
Seramon 4-0 Serag Wiessner GmbH MEO151714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4-0
Seramon 5-0 Serag Wiessner GmbH MEO103414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5-0
testXpert III testing software (Components following)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See following points for components testing software
Results Editor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15
Layout Editor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17
Report Editor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20
Export Editor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18
Organization Editor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14
Virtual testing machine VTM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522
Language swapping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22
Upload/download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957
Traceability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24
Extended control mode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959
Video Capturing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575
Plus testControl II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3655
Temperature control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623
HBM connection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532
National Instruments connection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524
Video Capturing multiCamera I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5574
Video Capturing multiCamera II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33653
Measuring system related measuring uncertainty to CWA 15261-2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1053260
Zwick Z050 TN servohydraulic materials testing system  ZwickRoell GmbH & Co. KG, Ulm, Germany 58993 servohydraulic materials testing system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Hage, J. J. History off-hand: Bunnell's no-man's land. Hand. 14 (4), 570-574 (2019).
  2. Verdan, C. E. Primary repair of flexor tendons.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42 (4), 647-657 (1960).
  3. Kessler, I., Nissim, F. Primary repair without immobilization of flexor tendon division within the digital sheath. A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Acta Orthopaedica Scandinavia. 40 (5), 587-601 (1969).
  4. Waitayawinyu, T., Martineau, P. A., Luria, S., Hanel, D. P., Trumble, T. E. Comparative biomechanic study of flexor tendon repair using FiberWire. 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3 (5), 701-708 (2008).
  5. Polykandriotis, E., et al. Flexor tendon repair with a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suture material.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139 (3), 429-434 (2019).
  6. Polykandriotis, E., et al.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suture vs fiberwire and polypropylene in flexor tendon repair.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141 (9), 1609-1614 (2021).
  7. Polykandriotis, E., et al. Individualized wound closure-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uture materials.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12 (7), 1041 (2022).
  8. Edsfeldt, S., Rempel, D., Kursa, K., Diao, E., Lattanza, L. In vivo flexor tendon forces generated during different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40 (7), 705-710 (2015).
  9. Amadio, P. C. Friction of the gliding surface. Implications for tendon surgery and rehabilitation. Journal of Hand Therapy. 18 (2), 112-119 (2005).
  10. Wieskotter, B., Herbort, M., Langer, M., Raschke, M. J., Wahnert, 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eripheral suture techniques on th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in flexor tendon repair.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138 (1), 139-145 (2018).
  11. Savage, R., Tang, J. B. History and nomenclature of multistrand repairs in digital flexor tendons.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41 (2), 291-293 (2016).
  12. Lawrence, T. M., Davis, T. R.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suture material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 four-strand flexor tendon repair.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0 (4), 836-841 (2005).
  13. Lawrence, T. M., Davis, T. R. Locking loops for flexor tendon repair. 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87 (5), 385-386 (2005).
  14. Kannas, S., Jeardeau, T. A., Bishop, A. T.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zone II flexor tendon repairs. Techniques in Hand and Upper Extremity Surgery. 19 (1), 2-10 (2015).
  15. Tang, J. B. New developments are improving flexor tendon repair.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41 (6), 1427-1437 (2018).
  16. Dang, M. C., et al. Some biomechanical considerations of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tures. Archives of Surgery. 125 (5), 647-650 (1990).
  17. Abellan, D., Nart, J., Pascual, A., Cohen, R. E., Sanz-Moliner, J. 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five suture materials on three knot configurations: an in vitro study. Polymers. 8 (4), 147 (2016).
  18. Silva, J. M., Zhao, C., An, K. N., Zobitz, M. E., Amadio, P. C. Gliding resistance and strength of composite sutures in human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tendon repair: 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study.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4 (1), 87-92 (2009).
  19. Chauhan, A., Palmer, B. A., Merrell, G. A. Flexor tendon repairs: techniques, eponyms,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9 (9), 1846-1853 (2014).
  20. Tolerton, S. K., Lawson, R. D., Tonkin, M. A. Management of flexor tendon injuries - Part 2: current practice in Australia and guidelines for training young surgeons. Hand Surgery. 19 (2), 305-310 (2014).
  21. Tang, J. B., et al. Strong digital flexor tendon repair, extension-flexion test, and early active flexion: experience in 300 tendons. Hand Clinics. 33 (3), 455-463 (2017).
  22. Gray, H. Grays Anatomy. , Arcturus Publishing. (2013).
  23. McGregor, A. D. Fundamental Techniques of Plastic Surgery. 10th editon. ,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
  24. Tsuge, K., Yoshikazu, I., Matsuishi, Y. Repair of flexor tendons by intratendinous tendon sutur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2 (6), 436-440 (1977).
  25. Croog, A., Goldstein, R., Nasser, P., Lee, S. K. Comparative biomechanic performances of locked cruciate four-strand flexor tendon repairs in an ex vivo porcine model.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2 (2), 225-232 (2007).
  26. Tang, J. B. Indications, methods, postoperative motion and outcome evaluation of primary flexor tendon repairs in Zone 2.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32 (2), 118-129 (2007).
  27. Head, W. T., et al. Adhesion barriers in cardiac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icacy. 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 37 (1), 176-185 (2022).
  28. Pressman, E., et al. Teflon or Ivalon: a scoping review of implants used i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Neurosurgery Reviews. 43 (1), 79-86 (2020).
  29. Pillukat, T., van Schoonhoven, J. Nahttechniken und Nahtmaterial in der Beugesehnenchirurgie. Trauma und Berufskrankheit. 18 (3), 264-269 (2016).
  30. Dudenhoffer, D. W., et al. 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of a novel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ture for annuloplasty. 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 68 (7), 575-583 (2018).
  31. Dy, C. J., Daluiski, A. Update on zone II flexor tendon inju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2 (12), 791-799 (2014).
  32. Killian, M. L., Cavinatto, L., Galatz, L. M., Thomopoulos, S. The role of mechanobiology in tendon healing.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1 (2), 228-237 (2012).
  33. Muller-Seubert, W.,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free temporoparietal fascial flap for defect reconstruction of the hand and the distal upper extremity. Archives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141 (1), 165-171 (2021).

Tags

撤稿,第 188 期,
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肌腱手术中的缝合材料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Polykandriotis, E., Himmler, M.,More

Polykandriotis, E., Himmler, M., Mansouri, S., Ruppe, F., Grüner, J., Bräeuer, L., Schubert, D. W., Horch, R. 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as a Suture Material in Tendon Surgery. J. Vis. Exp. (188), e64115, doi:10.3791/64115 (2022).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