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Bioengineering

外评估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

Published: April 21, 2023 doi: 10.3791/64712

Summary

我们介绍了四种使用 体外 技术评估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适用于研究不同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与各种微生物物种的相互作用。

Abstract

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如银、氧化锌、二氧化钛和氧化镁)的抗菌活性以前已在临床和环境环境以及消费品中探索过。然而,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和材料缺乏一致性,最终导致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即使在相同纳米结构类型和细菌种类的研究中也是如此。对于希望在产品设计中使用纳米结构作为添加剂或涂层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相互矛盾的数据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环境中的使用。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来确定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并讨论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适用性。调整一致的方法有望产生可重复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比较,并针对不同的纳米结构类型和微生物物种实施。我们介绍了两种确定纳米颗粒抗菌活性的方法和两种纳米结构表面抗菌活性的方法。

对于纳米颗粒,直接共培养方法可用于确定纳米颗粒的最小抑制和最小杀菌浓度,直接暴露培养方法可用于评估纳米颗粒暴露引起的实时抑菌与杀菌活性。对于纳米结构表面,直接培养方法用于确定与纳米结构表面间接和直接接触的细菌的活力,并且聚焦接触暴露方法用于检查纳米结构表面特定区域的抗菌活性。我们讨论了在确定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特性时要考虑的 体外 研究设计的关键实验变量。所有这些方法的成本都相对较低,采用相对容易掌握和可重复的技术以实现一致性,并且适用于广泛的纳米结构类型和微生物物种。

Introduction

仅在美国,每年就有 170 万人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 (HAI),其中每 17 例感染中就有 1 例导致死亡1。此外,据估计,HAI的治疗费用每年从280亿美元到450亿美元不等12。这些 HAI 主要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3,4 和铜绿假单胞4 为主,它们通常从慢性伤口感染中分离出来通常需要广泛的治疗和时间才能产生良好的患者预后。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开发了多种抗生素类别来治疗与这些和其他致病菌相关的感染。例如,利福霉素类似物已被用于治疗MRSA,其他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以及分枝杆菌属感染5。在1990年代,为了有效治疗越来越多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额外的药物与利福霉素类似物联合使用以提高其有效性。然而,大约 5% 的结核分枝杆菌病例仍然对利福平56 耐药并且人们越来越关注多重耐药细菌7目前,单独使用抗生素可能不足以治疗HAI,这引发了对替代抗菌疗法的持续寻找1。

重金属,如银(Ag)8910和金(Au)11,以及陶瓷,如二氧化钛(TiO 2)12和氧化锌(ZnO)13,以纳米颗粒(NP)形式(分别为AgNP,AuNP,TiO2 NP和ZnONP)已被检查其抗菌活性并已被确定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此外,生物可吸收材料,如镁合金(Mg合金)14,15,16,氧化镁纳米颗粒171819,20,21和氢氧化镁纳米颗粒[分别为nMgO和nMg(OH)2]222324,也进行了检查。然而,以前对纳米颗粒的抗菌研究使用了不一致的材料和研究方法,导致数据难以或不可能比较,有时本质上是矛盾的1819。例如,银纳米颗粒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不同的研究中差异很大。Ipe等人25评估了平均粒径为~26nm的AgNPs的抗菌活性,以确定MIC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抵抗力。鉴定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2 μg/mL、5 μg/mL、10 μg/mL和10 μg/mL。相比之下,Parvekar等人26评估了平均粒径为5nm的AgNPs。在这种情况下,发现AgNP MIC和0.625 mg / mL的MB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此外,Loo等人27评估了尺寸为4.06nm的AgNP。当大肠杆菌暴露于这些纳米颗粒时,报告的MIC和MBC为7.8μg/ mL。最后,Ali等人28研究了平均尺寸为18 nm的球形AgNPs的抗菌性能。当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MRSA暴露于这些纳米颗粒时,MIC的鉴定分别为27 μg/mL、36 μg/mL、27 μg/mL和36 μg/mL,MBC分别为36 μg/mL、42 μg/mL和30 μg/mL。

尽管近几十年来纳米颗粒的抗菌活性已被广泛研究和报道,但用于直接比较研究的材料和研究方法没有标准。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提出了两种方法,直接共培养方法(方法A)和直接暴露方法(方法B),以表征和比较纳米颗粒的抗菌活性,同时保持材料和方法的一致性。

除纳米颗粒外,还研究了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这些包括碳基材料,如石墨烯纳米片、碳纳米管和石墨29,以及纯镁和镁合金。这些材料中的每一种都表现出至少一种抗菌机制,包括碳基材料对细胞膜的物理损伤,以及当镁降解时通过释放活性氧(ROS)对代谢过程或DNA的损害。此外,当锌(Zn)和钙(Ca)结合形成镁合金时,镁基体晶粒尺寸的细化增强,与仅镁样品相比,这导致细菌对基材表面的粘附减少14。为了证明抗菌活性,我们提出了直接培养方法(方法C),该方法通过定量具有直接和间接表面接触的细菌菌落形成单位(CFU)来确定细菌随时间推移对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周围的粘附。

表面纳米结构的几何形状,包括尺寸、形状和方向,可能会影响材料的杀菌活性。例如,Lin等人16 通过阳极氧化和电泳沉积(EPD)在镁衬底表面制备了不同的纳米结构MgO层。在 体外暴露于纳米结构表面一段时间后,与未处理的Mg相比,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生长显着减少。这表明纳米结构表面对细菌粘附的效力高于未处理的金属镁表面。为了揭示各种纳米结构表面抗菌性能的不同机制,本文讨论了一种确定感兴趣区域内细胞-表面相互作用的聚焦接触暴露方法(方法D)。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四种适用于不同纳米颗粒、纳米结构表面和微生物物种的体外方法。我们讨论了每种方法的关键考虑因素,以产生一致、可重复的数据以提高可比性。具体地,直接共培养方法17和直接暴露方法用于检查纳米颗粒的抗菌特性。通过直接共培养法,可以确定单个物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MIC和MBC90-99.99),并且可以确定多个物种的最有效浓度(MPC)。通过直接暴露方法,纳米颗粒在最小抑制浓度下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可以通过随时间推移的实时光密度读数来表征。直接培养方法14适用于直接和间接检查与纳米结构表面接触的细菌。最后,提出聚焦接触曝光16方法,通过直接应用细菌和表征细胞-纳米结构界面上的细菌生长来检查纳米结构表面上特定区域的抗菌活性。该方法从日本工业标准JIS Z 2801:200016修改而来,旨在关注微生物-表面相互作用,并排除微生物培养中大宗样品降解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为了介绍直接共培养和直接暴露方法,我们使用氧化镁纳米颗粒(nMgO)作为模型材料来证明细菌相互作用。为了介绍直接培养和聚焦接触暴露方法,我们以具有纳米结构表面的镁合金为例。

1. 纳米材料的灭菌

注意:在微生物培养之前,所有纳米材料必须经过灭菌或消毒。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热、压力、辐射和消毒剂,但必须在 体外 实验之前确定每种方法的材料耐受性。

  1. 纳米粒子
    注意:样品可以储存在乙醇等有机溶剂中,也可以包装到培养皿或盒子中,然后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灭菌或消毒。使用以下方法对纳米颗粒进行灭菌,以演示直接共培养方法17 和直接暴露方法。
    1. 在每次体外实验之前,在200°C对流炉30中对MgO纳米颗粒灭菌60分钟。
      注意:选择这种方法是因为水蒸气和紫外线可能会影响MgO纳米颗粒(nMgO)的结构17
  2. 散装物料
    注意:纳米结构材料通过以下方法灭菌,以演示直接培养方法。
    1. 对于直接培养方法14,在开始 体外 研究之前,使用紫外线(UV)辐射对制备好的ZC21,Mg和T64样品进行4小时的消毒。
    2. 对于聚焦接触暴露方法16,在开始 体外 研究之前,使用紫外线辐射对所有样品进行消毒2小时。
  3. 或者,使用环氧乙烷(EtO)对热敏材料进行灭菌。

2.直接共培养法(方法A)

注意:在方法A中,滞相播种培养物中的细菌直接与一定浓度的纳米颗粒混合。为了检查纳米颗粒抗菌活性,我们遵循Nguyen等人描述的方案17

  1. 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的表征
    注意:纳米结构组成和形状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确认。
    1. 纳米颗粒的测量
      1. 称量纳米颗粒,重量为每毫升所需质量的 9 倍,以容纳 3 mL 样品一式三份。例如,称量 0.2 毫克/毫升 nMgO 和 1.8 毫克/毫升。
        注意:这确保了纳米颗粒在细菌培养物和肉汤中的一致分布。
      2. 测量 5.0 mL 微量离心管中的所有纳米颗粒,该管已使用分析天平预先称重和去皮。
  2. 制备和培养细菌培养物
    1. 对于每个 体外 实验,从-80°C的储存中取出细菌细胞原液。 将 10 μL 每种细菌细胞原液加入 5 mL 适当的生长培养基中。
    2. 将接种的培养基放入37°C和250rpm的培养箱摇床中约16小时过夜。
      1. 如果生长 葡萄 球菌属,通过将 400 μL 每个过夜培养物放入 20 mL 新鲜生长培养基(100 μL/5 mL 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并在 37 °C 和 250 rpm 下振荡孵育 4-6 小时。
  3. 洗涤和计数细菌细胞以确定接种密度
    注意:将所需的接种密度7.8×106 CFU / mL鉴定为大于确认尿路感染所需的细胞数。
    1. 通过将 1 mL 的过夜细菌培养物等分到 1.5 mL 微量离心管中来收集培养的细菌。从过夜细菌培养物中产生足够数量的等分试样,并以 1,956 × g 离心 10 分钟以达到所需的接种密度。
    2. 离心后,移液以从沉淀细胞中除去上清液,并将上清液放入收集容器中。将细胞沉淀重悬于0.5mL新鲜生长培养基中。将两个 0.5 mL 悬浮液合并以产生 1 mL 悬浮液,将重悬细胞的 1 mL 等分试样数量减少到 6 个。以1,956× g重复离心10分钟。
    3. 使用新鲜生长培养基完成第二个洗涤周期,如步骤2.3.2所示,将重悬洗涤细胞的1 mL等分试样数量减少到3个。
    4. 完成第三个循环,如步骤2.3.2所示,除了将细胞沉淀重悬于0.33mL的Tris缓冲液(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Tris缓冲液,pH 8.5)中。将三种悬浮液(每种体积为 0.33 mL)合并到一台 1.5 mL 微量离心机中。以1,956× g重复离心10分钟。
      注意:Tris缓冲液不含Mg 2+或Ca2+离子31。这对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量培养后肉汤中的Mg 2+和Ca2+离子非常重要。相反,例如,磷酸盐缓冲盐水(PBS)32中存在的磷酸盐会螯合Mg 2+或Ca2+离子33,3435并在ICP-OES数据的解释中引起混淆。
    5. 从沉淀细胞中除去上清液。将细胞沉淀重悬于 1 mL 新鲜 Tris 缓冲液中,称为细胞悬液 - 滞后期细菌接种培养物。
    6. 使用血细胞计数器测定细胞悬液浓度(细胞/mL)。
  4. 创建播种细菌培养物
    注意:样品的总体积为 3 mL,一式三份完成(总共 9 mL)。
    1. 确定所需的细菌接种培养物总量。要创建接种培养物,请使用C 1V1 = C 2 V2计算创建7.8×106个细胞/ mL的接种培养物所需的细胞悬液体积。将计算出的细胞悬液体积(V1)添加到所需的生长培养基体积(V2)中。
    2. 确定实际细菌接种密度(以 CFU/mL 为单位)。创建十倍系列稀释至10-4。将 10-4 稀释液铺在适当的生长琼脂上并孵育过夜。孵育后,计数菌落数,并计算CFU/mL。
  5. 细菌和纳米颗粒培养物的形成
    1. 在 12 孔、非组织处理的聚苯乙烯板中,将 2 mL 细菌接种培养物等分到每个孔中,以获得所需的孔数。
    2. 对于每个含有预称重 nMgO 的 5 mL 微量离心管,加入 3 mL 细菌接种培养物。短暂涡旋以将nMgO与细菌混合。将 1 mL 的混合物等分到三个单独的孔中,以创建每个预先测量重量的 nMgO 的三份样品。在每 1 mL 等分试样之前移取细菌/nMgO 混合物 2-3 倍,以保持 nMgO 悬浮液。
      注意:对照样品将仅由 3 mL 细胞、3 mL 培养基和 3 mL 包含所用最低和最高浓度纳米颗粒组成。这些按照步骤2.5.2制备。所有对照样品一式三份完成。
    3. 将所有12孔板在37°C和120rpm下孵育24小时。
  6. 测定暴露于nMgO后的细菌细胞生长
    1. 细菌培养物孵育过夜后,通过移液到单独的 15 mL 锥形管中收集每 3 mL 样品。
    2. 使用 96 孔板创建 1:10 连续稀释液。确定连续稀释所有含有细菌的样品所需的色谱柱数。向B行至G行的每个孔中加入180 μL Tris缓冲液,以获得适当的列数。
    3. 短暂涡旋每个含有细菌样品的 15 mL 锥形管,并向 A 行的单个孔中加入 50 μL。
    4. 对于 A 行中的每个孔,将 20 μL 转移到 B 行(例如,A1 至 B1)中,并通过移液短暂混合以获得 200 μL 的体积。 使用无菌移液器吸头,将 20 μL 从 B 行的孔转移到 C 行的孔中。 继续此模式,直到G行中的孔含有200μL, 完成从B行的10−1 到G行的10-6 的连续稀释。
    5. 将每个孔的 100 μL 移液到适当的生长琼脂平板上,并铺在平板上以分散细胞培养物。将板放入培养箱 - 振荡器中,在37°C下过夜。 将板在37°C孵育24小时。
    6. 检查平板并计数具有大约25-300个菌落的平板。如果可能,选择具有相同稀释值的板。使用每个平板的菌落数来计算CFU/mL。
  7. 评估孵育后的pH值
    注:请遵循每个pH计型号的制造商说明。
    1. 使用 pH 4、pH 7 和 pH 10 的标准化溶液预校准 pH 计。通过将pH探针放入15 mL锥形管中来读取每个细菌样品。
  8. ICP-OES 样品的制备
    注意:ICP-OES用于测定Mg 2 +和Ca2 +离子的浓度。这些阳离子被认为是重要的,因为每个阳离子都参与细胞代谢。
    1. 将步骤2.6.1中制备的每个15mL锥形管以5,724× g 离心5分钟,以沉淀细胞和纳米颗粒碎片。
    2. 使用 15 mL 锥形管,将 30 μL 上清液稀释到 2.97 mL 的 18.2 Ω过滤水中,以产生 1:100 的稀释度。
      注意:稀释因子可以根据光谱仪仪器的投影离子浓度和检测限进行调整。
    3. 使用 ICP-OES 阅读示例。

3. 直接曝光法(方法B)

注意:如果所选细菌的生长速率未知,则必须在实施此方法之前完成生长曲线的标准化。

  1. 确定暴露于目标纳米颗粒时的实时抑菌和杀菌活性。
    1. 使用步骤2.1-2.1.2.2中描述的方法制备所需浓度的纳米颗粒。准备两组每种重量的纳米颗粒以供使用:一组在对数生长阶段添加到3mL等分试样的细菌培养物中,另一组添加到3mL等分试样的生长培养基中,没有细菌作为对照组。
    2. 确定适合待测细菌种类的抑菌和杀菌抗生素。
      注意:需要了解每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2. 计算所有纳米颗粒、抗生素和对照样品一式三份 3 mL 样品所需的细菌培养总量。
    注意:需要等体积的无菌生长培养基。如果计划使用分光光度法,则需要调整容纳比色皿所需的 0.5 mL 至 1.0 mL 体积所需的总体积。
  3. 第1天:对于每个体 实验,按照步骤2.2.1-2.2.2创建隔夜储备液。
  4. 第 2 天:确认酶标仪设置可以容纳光密度为 600 nm 的 96 孔板。使用 96 孔板以 200 μL 等分试样测量样品。
    1. 确定初始细菌培养物OD600 的密度为0.01 - 用于在添加纳米颗粒和抗生素之前开始初始孵育期的密度。
    2. 从培养箱摇床收集过夜的细菌培养物。
      1. 对于要测试的每种材料(例如,预先测量的纳米颗粒或抗生素),在OD600 为0.01时创建单独的细菌培养物。使用足够大的容器来容纳所需的细胞培养量(例如,灭菌的锥形瓶或 50 mL 锥形管)。
      2. 将三个 200 μL 等分试样的生长培养基放入三个孔中,将三个 200 μL 等分试样的细菌培养物放入其他孔中(例如,A1 至 A6),用生长培养基稀释过夜细菌样品。
      3. 将96孔板放入读板器并扫描。
        注意:对每个扫描孔的读数进行平均,以产生平均值。
      4. 要计算悬浮液中细菌的密度,请平均包含一式三份样品的每个孔的平均值。
      5. 要确定细菌的光密度,请从细菌平均值中减去肉汤样品平均值。
      6. 如果需要继续调整细菌悬浮液,请根据需要继续添加肉汤或过夜细菌培养物,并根据需要在读板器中重复扫描,直到达到约0.01的OD600
      7. 在37°C下以150rpm振荡孵育,直到达到对数生长。
  5. 从培养箱摇床中取出细菌培养物。
    1. 将 3 mL OD600 0.01 细菌培养物分装到标记的 15 mL 锥形管中,一式三份用于测试和控制样品。
    2. 将 200 μL 细菌培养物等分到 96 孔板的三个孔中,并使用酶标仪测量样品。
    3. 按照前面的步骤3.4.2.2和步骤3.4.2.6-“-0.5小时读数”中所述计算读数。
  6. 细菌/纳米颗粒混合物的创建和测量
    1. 将 3 mL 与细菌培养物数量相等的无菌生长培养基等分到标记的 15 mL 锥形管中,用于对照样品(一式三份)。
    2. 要制备细菌/纳米颗粒悬浮液和无菌培养基/纳米颗粒悬浮液,请从每组 15 mL 锥形管中取出 1 mL 细菌培养物或培养基。
      1. 将 1 mL 等分试样放入含有预先测量的纳米颗粒的 5 mL 离心管中,短暂涡旋混合。
      2. 从 5 mL 离心管中,将 1 mL 等分试样的细菌/纳米颗粒或培养基/纳米颗粒悬浮液返回到 15 mL 锥形管中,以均匀分布纳米颗粒。
        注意:在移液每 1 mL 等分试样之前,将细菌/纳米颗粒混合物移液 2x-3x,以保持纳米颗粒悬浮。
  7. 细菌/抗生素混合物的创建和测量
    1. 为了创建细菌/抗生素培养物,将 3 mL 孵育的细菌培养物等分到相应标记的 15 mL 锥形管中。
    2. 制备完所有样品后,将每个样品的 200 μL 等分到 96 孔板的各个孔中。
    3. 将板放入读板器中,并开始扫描 - “0小时”读数。
    4. 将含有样品的15 mL锥形管放入37°C和150rpm的培养箱摇床中。按照前面的步骤3.4.2.2和步骤3.4.2.6中所述记录所有数据。
  8. 完成0小时读数后约15分钟,重复步骤3.7.2-3.7.3-“0.5小时”读数中描述的步骤。
    1. 建立的0小时后,每90分钟重复步骤3.7.2-步骤3.7.3中所述的步骤,持续六个周期;9小时内完成。
    2. 第六个循环完成后,将样品置于培养箱 - 振荡器中,在37°C和150rpm下再放置15小时。重复步骤3.7.2-3.7.3中描述的步骤以获得24小时读数。按照前面的步骤3.4.2.2和步骤3.4.2.6中所述记录所有数据。

4. 直接培养法(方法C)

注意:在方法C中,将滞相接种培养物中的细菌直接放置在感兴趣的纳米结构表面上。为了检查纳米结构的抗菌活性,我们遵循Zhang等人描述的方案14。为了演示这种直接培养方法,使用了ZC21(Mg-Zn-Ca合金)和Mg针作为样品。

  1. 制备和培养细菌培养物
    1. 对于每个体 实验,按照步骤2.2.1-2.2.2创建隔夜储备液。
  2. 洗涤和计数细菌以确定接种密度
    注意:所需的接种密度 7.5 ×10 5 CFU/mL 被确定为导致骨科感染的报告细胞浓度14
    1. 从培养箱摇床中取出过夜细菌培养物。
    2. 按照步骤2.3.2-2.3.2.3洗涤并收集细菌,但在每个洗涤步骤中用修订的模拟体液(rSBF)替换新鲜培养基。
      注意:rSBF是一种缓冲溶液,模拟人血浆的离子浓度。然而,rSBF仅含有无机化合物,并且不含任何生物有机化合物,例如蛋白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胎牛血清(FBS)与rSBF结合使用,以模拟人体血液的组成,以更好地模拟实验条件下钙化组织中磷灰石的自然形成36
    3. 从沉淀细胞中除去上清液。将细胞沉淀重悬于补充有 10% FBS(细胞悬液)的 1 mL rSBF 中。
    4. 使用血细胞计数器测定细胞悬液浓度(细胞/mL)。将细胞悬液稀释至7.5×105 个细胞/ mL的浓度在补充有10%FBS的rSBF中。按照步骤 2.4.1 创建种子设定区域性。
    5. 按照步骤2.4.2确定实际播种密度。
  3. 将细菌细胞悬液分布到培养孔中的样品上。
    1. 将样品和对照样品放入48孔非组织处理聚苯乙烯板的各个孔中。
    2. 将 0.75 mL 的细胞悬液等分到包含样品和对照的每个孔中。将48孔板放入培养箱 - 振荡器中,在37°C下以120rpm振荡24小时。
  4. 细菌浓度的表征
    1. 孵育24小时后,收集样品并将其放入单独的标记收集管中。
    2. 从每组中收集两个样品,并将它们单独放入标记的 5.0 mL 微量离心管中。向每个试管中加入 2 mL rSBF。
    3. 将步骤4.4.2中收集的样品放入超声浴中,超声处理10分钟。每5分钟周期后,涡旋每个样品5秒。
    4. 收集含有新分离的细菌细胞的rSBF,并将悬浮液放入标记的新鲜微量离心管中。
  5. 连续稀释和电镀细菌
    1. 按照步骤2.6.2-2.6.6连续稀释和铺板细菌悬浮液。
  6. 按照步骤2.7评估培养基的孵育后pH值。
  7. 按照步骤2.8中描述的方法制备ICP-OES的培养后培养基。

5. 聚焦接触曝光法(方法D)

注意:在方法D中,硝酸纤维素滤纸上的细菌与纳米结构表面上的感兴趣区域直接接触。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细菌培养物中大容量样品降解对细菌活性的干扰。为了检查纳米表面抗菌活性,我们遵循Lin等人描述的方案16

  1. 按照步骤2.2.1-2.2.2.1中的步骤创建细菌接种培养物。按照步骤 2.4.2 确认实际播种密度。
  2. 将样品制备成 1 × 1 cm2 的正方形尺寸。一式三份制备所有样品类型。如有必要,将样品放在直径为15毫米,高度为10毫米的三维(3D)支架上。将样品和支架放入非组织培养处理的聚苯乙烯孔板的孔中。
  3. 通过将每张纸修剪成直径 1 厘米来制备无菌硝酸纤维素纸。将制备的硝酸纤维素纸放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
  4. 将 50 μL 稀释的细菌培养物移液到滤纸上。
  5. 将 50 μL 的适当培养基移液到每个样品表面的中心。
  6. 使用无菌镊子,从琼脂表面拿起硝酸纤维素纸。小心地翻转硝酸纤维素纸并将其放在样品表面上,使细菌与50μL培养基和感兴趣的纳米结构表面接触。
  7. 向每个含有样品的孔中加入 1 mL Tris 缓冲液以保持湿度。将含有所有样品的聚苯乙烯孔板在37°C孵育24小时。
  8. 从每个样品表面收集硝化纤维素纸。将每个放入 5 mL Tris 缓冲液中。涡旋收集的滤纸和纳米表面材料样品5秒。
  9. 超声处理每个样品10分钟。5分钟后涡旋5秒,10分钟后再次涡旋。
  10. 从所有样品中收集Tris缓冲液悬浮液,并将每个体积放入单独的新鲜收集管中。
  11. 按照步骤2.6.2-2.6.6连续稀释和铺板样品。

6. 细菌和纳米材料的培养后表征

  1.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查细菌粘附和形态
    1. 孵育过夜后,将10%戊二醛添加到48孔,非组织处理的聚苯乙烯板的每个孔中,直到样品完全覆盖。孵育样品1小时以固定细菌细胞。
    2. 将戊二醛吸入废瓶中,并用Tris缓冲溶液冲洗所有样品3倍,以去除非粘附细菌。
    3. 使用30%,75%和100%乙醇使样品脱水30分钟,每次16
      注意:建议使用临界点干燥器干燥样品。在室温下风干样品24小时并不理想。
    4. 使用导电胶带(如铜或碳带)将样品固定在 SEM 短截上。在成像之前,通过溅射涂层 覆样品表面以提供导电性(例如,在铂/钯(Pt/Pd)下涂覆粘附细菌的镁板45秒,20mA16)。
      注意:涂层材料、处理时间和操作电流可能因样品类型而异。
    5. 使用SEM以适当的工作距离和加速电压以及所需的放大倍率拍摄样品上的细菌图像。例如,使用带有二次电子检测器的 SEM 在 5 mm 的工作距离和 10 kV16 的加速电压下拍摄图像。
  2. 使用SEM检查培养后纳米材料样品的表面形态。
    1. 对于纳米材料,使用Tris缓冲液3x洗涤样品,以去除未附着在样品上的游离细菌。对于纳米颗粒,通过超声将颗粒分散到不影响样品特性的溶剂中,以在需要时实现更好的分散。
    2. 洗涤程序后干燥样品。
    3. 使用碳或铜双面胶带将样品粘附在 SEM 短截上。
    4. 在成像之前,如步骤6.1.4中所述,使用溅射镀膜机创建Pt/Pd的导电表面层。按照步骤 6.1.5 中所述获取示例图像。
    5. 使用EDS以适当的加速电压和所需的放大倍率(例如,在执行SEM分析后在10 kV下)分析表面元素组成16
  3. 细菌粘附的荧光成像
    1. 首先用Tris缓冲液3x洗涤,准备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样品。在室温下风干样品。
    2. 按照建立的方案37用10μM硫黄素T荧光染料对每个样品进行染色。
    3. 使用倒置显微镜与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数码相机耦合进行细菌粘附的荧光成像。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氧化镁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鉴定已使用适用于不同材料类型和微生物物种的四种 体外 方法提出。

方法A和方法B在滞后期(方法A)和对数期(方法B)暴露于纳米颗粒时检查细菌活性24小时或更长时间。方法A提供了有关MIC和MBC的结果,而方法B确定了纳米颗粒的抑制作用与杀菌效果。方法C检查与纳米结构表面直接和间接接触的细菌活性,方法D检查细胞 - 纳米结构界面选定区域上的细菌活性,持续时间为24小时或更长时间。

使用的方法如图1和图2所示,其结果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 量化nMgO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酵母的抗菌活性的代表性实验结果可以在图3中查看。nMgO和nMg(OH)2对MRSA的抗菌活性可以在图4中看到。纳米结构表面对MRSA的抗菌活性可以在图5图6中看到。最后,镁合金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可以在图8B中查看。

使用方法A,可以使用一致的方法和材料确定暴露于纳米颗粒的细菌的MIC和MBC。这种一致性允许使用鉴定的MBCs在物种之间进行比较,以确定测试的最有效纳米颗粒浓度。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微生物分类,以比较MIC和最小致死浓度(MLC17)。在这里,灭菌的纳米颗粒以允许所需每种浓度一式三份的数量进行预先测量。将这些纳米颗粒悬浮在密度为6×106-8×106细胞/ mL的滞相单细菌接种培养物中。所描述的用接种培养物或肉汤悬浮预先测量的纳米颗粒的方法成功地创建了纳米颗粒分布相对同源的三份样品,这可以减少一式三份样品中CFU/mL的偏差。该方法的实验工作流程如图1A所示。证明nMgO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以及念珠菌属的抗菌作用使用方法 A 如图 3 所示。在这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 MIC 为 1.0 mg/mL nMgO,以及这些物种的 MBC 99.99 分别为 1.0 mg/mL 和1.6 mg/mL nMgO(图 3A)。革兰氏阳性表皮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MRSA 分别显示 MIC 为 0.5 mg/mL、0.7 mg/mL 和 1.0 mg/mL nMgO。表皮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 99.99值分别为1.6 mg/mL和1.2 mg/mL nMgO,而MRSA并未降低到MBC90以上(图3B)。在药物敏感和耐药念菌属、白色珠菌和白色念珠菌FR中,检测到MIC分别为1.2 mg/mL和1.0 mg/mL nMgO相比之下,nMgO对光滑梭菌和光滑梭菌ER的MIC值分别为1.0和0.7 mg/mL。此外,每种念珠菌物种的MBC 90达到0.7-1.2 mg/mL nMgO,但只有光滑念珠菌ER在1.2 mg/mL nMgO时降低至MBC 99.99(图3C)。此外,在大多数测试物种中,确定了nMgO的最有效浓度(MPC)的鉴定。MPC表示在多种微生物群落中最有效的纳米颗粒浓度17

方法B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暴露于一定浓度的纳米颗粒中,以使用方法A中确定的MBCs确定纳米颗粒是否具有抑菌(抑制)或杀菌作用。该方法使用离散时间段的分光光度法(OD600)测量来识别响应纳米颗粒暴露的细菌生长变化。此外,暴露于抑菌或杀菌抗生素的细菌与暴露于纳米颗粒的细菌同时在单独的孔中生长,以在鉴定这些纳米颗粒活性方面提供参考。使用的nMgO和nMg(OH)2的浓度来自先前的一项研究,该研究使用暴露于nMgO和nMg(OH)2的对数生长阶段的细菌。使用范围为5 mM至50 mM的mM当量来鉴定nMgO和nMg(OH)2的浓度。结果表明,在30 mM(1.2 mg/mL nMgO)时,nMgO对MRSA具有杀菌作用,而在50 mM(2.9 mg/mL nMg(OH)2)时对MRSA具有抑菌作用。所用抗生素的浓度是从文献中确定的,并在我们自己的实验中得到证实。该方法的实验工作流程如图1B所示。方法B的代表性结果如图4所示。在这里,未暴露于纳米颗粒的MRSA呈指数增长至OD600为0.85。当暴露于 1.2 mg/mL nMgO 和 6.25 μg/mL 甲氧苄啶时,细菌生长的 OD 600 降低到 0.18(分别为 80.2% 和 81.6%),2.9 mg/mL nMg(OH)2 将细菌生长降低到 OD600 为 0.25 (70.3%)。暴露于1.0μl/mL万古霉素导致MRSA生长减少99.99%,表明此处使用的nMgO和nMg(OH)2浓度具有抑菌活性。

方法C检查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将滞后期生长的细菌培养物直接接种到纳米结构表面上,以测量与表面直接接触或不与表面直接接触的CFU。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直接接触条件下对细菌粘附和活力的表面影响。收集与纳米结构表面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悬浮液)的细菌,并在CFU/mL中定量,以确定每种条件下的细菌生长。获得的这些数据可用于纳米结构材料在临床表面的下游应用,其中需要减少细菌在表面结构上的定植。该方法的实验工作流程如图 2A所示。方法C的代表性结果如图 5所示。在这里,间接接触没有抑制细菌生长。然而,所有基材的细菌附着力均降低,ZC21合金最显着,其次是T64(钛),镁,仅玻璃和ZSr41合金。这些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样品中,ZC21对MRSA的粘附和生长具有最强的抗菌活性14

方法D通过将滤纸中的细菌直接放置在纳米结构表面上,检查细胞-纳米结构界面处选定感兴趣区域的抗菌活性。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确定抗菌活性与表面性能(例如纳米结构表面的表面化学,粗糙度和面积)之间的相关性16。该方法的实验工作流程如图 2B所示。方法D的代表性结果如图 6所示。在这里,在1.9A,1.9 AA和EPD样品或其配对滤纸上没有发现活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 。然而,退火后暴露于EPD样品(A-EPD)可减少细菌生长到纳米结构表面和成对滤纸上的几个细胞。含有镁(Mg)的样品也没有细菌生长,但从配对的滤纸中分离出活细菌。钛和玻璃样品或其成对的滤纸没有看到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长的减少16

除了使用上述方法确定抗菌活性外,SEM和荧光显微镜还可用于表征暴露于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材料后微生物中发生的形态变化。显示暴露后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的代表性SEM图像如图7A所示,显示暴露后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图像显示在图7B中。使用具有5,000倍放大倍率的SEM成像技术,可以识别暴露于0.5mg / mL nMgO或更高浓度的大肠杆菌的表型变化17。荧光显微镜也可用于表征微生物的形态变化,但与SEM相比,其成本可能更低,可及性更高。 图8显示了暴露于纳米结构材料MgY_O 1天,2天和3天的代表性荧光图像,以及参考大肠杆菌。最初只使用一种细菌,大肠杆菌。将来,我们将考虑将其他细菌物种暴露于相同的感兴趣材料中,以更全面地了解细菌对MgY_O暴露的反应。在这些结果中,可以使用硫黄素T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成像单个大肠杆菌细胞和菌落,以定性分析MgY_O15的抗菌活性。

Figure 1
图 1:用于测定暴露后细胞培养物中纳米颗粒 MIC 或 MBC90-99.99 以及抑菌或杀菌活性的示意图。A)直接共培养法17.()直接曝光法。缩写:CFU = 菌落形成单位;NPs=纳米颗粒;OD600 = 600 nm 处的光密度。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2
图 2:用于确定直接和间接接触以及纳米结构表面的细胞-纳米结构界面处细菌生长的示意图。 )直接培养法14.()聚焦接触暴露法16.缩写:CFU = 菌落形成单位;SEM = 扫描电子显微镜。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3
图 3:暴露于 0-2.0 mg/mL nMgO 后 24 小时通过 CFU/mL 定量的活细菌和酵母菌的表示。 (A)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 CFU/mL,包括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B)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 CFU/mL,包括表皮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 药物敏感的白色念珠菌、耐药的白色念珠菌 FR、药物敏感的光滑念珠菌和耐药的光滑珠菌 ER 的 CFU/mL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 (N = 9)。*p ≤ 0.05,明显低于相应细菌或酵母的 0-0.7 mg/mL nMgO 组。^p ≤ 0.05,明显低于相应微生物的 0-1 mg/mL nMgO 组。#p ≤ 0.05,显著低于相应微生物的 0-0.5 mg/mL nMgO 组。&p ≤ 0.05,显著低于各微生物的 0-0.3 mg/mL nMgO 组17。这个数字是从Nguyen等人17修改的。缩写:FR = 氟康唑耐药;ER = 棘白菌素耐药;nMgO = 氧化镁纳米颗粒;CFU = 菌落形成单位。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4
图 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实时获取的光密度读数 (OD600) 表示。MRSA 暴露于 1.2 mg/mL nMgO、2.9 mg/mL nMg(OH)2、6.25 μg/mL 甲氧苄啶和 1.0 μg/mL 万古霉素 24 小时。 p ≤ 0.025:在 0.5 小时暴露于 1.0 μg/mL 万古霉素的 MRSA 的生长明显低于在 7.5 小时暴露于 2.9 mg/mL Mg(OH)2 的 MRSA 的生长。 ^p ≤ 0.025: 接种后24小时暴露于1.0μg/mL万古霉素的MRSA生长明显低于24小时暴露于2.9mg / mL Mg(OH)2的MRSA的生长。数据表示为平均值±平均值的标准误差(SEM)。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5
图 5:暴露于样品和对照后 24 小时用 CFU/mL 定量的活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表示。 以7.5×105 个细胞/mL的实际密度接种细菌,并通过CFU/mL确认。数据表示为标准差±平均值,n = 3;*p < 0.05。 Equation 1p < 与 ZC21 样品的 CFU 相比为 0.05。这个数字是从Zhang等人14修改而来的。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6
图 6:暴露于表面处理的 1.9 A、1.9 AA、EPD 和 A-EPD 样品以及 Mg 和 Ti 对照样品后 24 小时通过 CFU/mL 对细菌接种密度进行代表性定量。 细菌以6 × 106 CFU/mL的实际密度接种,如红色虚线所示。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n = 3。*p < 0.05。黑色实线表示样品表面细菌密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蓝色虚线表示覆盖样品表面的过滤器上细菌密度的统计分析结果。缩写:CFU = 菌落形成单位;A-EPD = 退火后的电泳沉积;EPD = 退火前的电泳沉积;A = 退火前阳极氧化;AA = 退火后的阳极氧化。这个数字是从Lin等人16修改而来的。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7
图 7:暴露于 0-1.2 mg/mL nMgO 的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表性 SEM 图像。 (A) 大肠杆菌在 1.2 mg/mL 至 2.0 mg/mL nMgO 时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因此,一张 1.2 mg/mL 的图像显示为暴露于较高 nMgO 浓度的大肠杆菌的代表。(B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2毫克/毫升至2.0毫克/毫升nMgO时也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因此,一张 1.2 mg/mL 的图像显示为暴露于较高 nMgO 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表17。比例尺 = 5 μmnMgO = 氧化镁纳米颗粒。这个数字是从Nguyen等人17修改而来的。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8
图 8大肠杆菌的代表性荧光图像粘附在底物上,在孵育 1 天、2 天和 3 天时进行定量。 A) 用 10 μM 硫黄素 T 染色的大肠杆菌荧光图像。 (B) 使用细胞/mL 定量暴露于目标材料的大肠杆菌 孵育2天后没有细菌对MgY_O的依从性,孵育3天后对MgY的依从性降低。比例尺 = 10 μm。这个数字是从Lock等人15修改而来的。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我们提出了四种体外方法(A-D)来表征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虽然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都量化了细菌随时间推移对纳米材料的生长和活力,但用于测量初始细菌接种密度、生长和活力随时间变化的方法存在一些差异。其中三种方法,直接共培养方法(A)17,直接培养方法(C)14和聚焦接触暴露方法(D)16,通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CFU来量化暴露于纳米材料一段时间后的细菌生长和活力。相比之下,直接曝光方法(B)通过离散实时光密度(OD600)测量量化细菌生长。如果量化CFU有时间限制,和/或动力学研究需要实时细菌密度读数,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直接共培养、直接培养和聚焦接触暴露方法。如果对直接暴露方法中要测试的细菌种类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则必须进行文献检索以确定正确的抗生素及其MIC值,以作为纳米材料基团的参考。可以通过完成标准化曲线来确认MIC值,该曲线绘制了分光光度法数据与特定时间点菌落形成单位的定量之间的关系。该过程将特定点培养物中存在的细胞数量与相应的光密度相关联。此外,在直接共培养方法中将滞后阶段生长的细菌引入纳米颗粒,在直接培养和聚焦接触暴露方法中将纳米结构表面引入纳米结构表面。相反,对数生长阶段的细菌以直接暴露方法引入纳米颗粒。此外,在直接共培养方法、直接培养方法和聚焦接触暴露方法中,细菌接种密度被量化为细胞/mL,而在直接暴露方法中,细菌的光密度(OD600)被测量以跟踪实时生长。

尽管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在框架上都是相似的,但它们也具有独特的特征,以区分纳米颗粒或纳米结构表面对细菌的影响。例如,直接共培养方法通过CFU/mL定量表征细菌对增加预先测量的纳米颗粒浓度的反应(图3)。该方法为感兴趣的微生物物种产生纳米颗粒的最小抑制和最小杀菌浓度(MIC和MBC),如果检查多个物种,则产生纳米颗粒的最有效浓度(MPC)17。MIC、MBC90-99.99 和 MPC 的鉴定对于纳米颗粒在下游应用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这些数据可以应用于纳米颗粒抗菌活性的 体内 检查,同时在鉴定出低于致命浓度时保持细胞相容性。相比之下,直接暴露方法以类似于抗生素分类的方式将纳米颗粒活性表征为抑菌或杀菌,其中必须在研究或临床环境中使用之前确定协同或不良影响。

抗菌化合物作为抑菌或杀菌剂的表征与临床使用以及 体外 体内 研究有关38。因此,在设计检查这些特征的方法时,必须确定可能影响结果的任何负面影响。在这里,直接曝光方法使用实时测量600nm处的光密度,将纳米颗粒分类为特定细菌物种的抑菌或杀菌(图4)。对数生长期的细菌在MIC水平上与纳米颗粒混合,以产生细菌和纳米颗粒悬浮液。这些悬浮液被谨慎地实时测量,以确定纳米颗粒暴露对细菌的持续影响。为了验证获得的结果,用抑菌和杀菌抗生素悬浮的同时生长的细菌作为参考,以确认纳米颗粒暴露细菌的生长速率。

将纳米颗粒纳入生物工程、临床和环境科学可能具有深远的可能性,但使用纳米颗粒的抗菌数据在纳米结构表面上进行 体外体内 研究具有挑战性。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提出了直接培养和聚焦接触暴露方法来表征纳米结构表面的 体外 抗菌活性。直接培养方法检查当细菌与感兴趣的材料直接接触时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效果14。在这里,悬浮在rSBF和10%FBS中的细菌暴露于纳米结构表面,然后使用CFU / mL定量与表面直接接触的细菌以及目标材料周围悬浮液(间接接触)的细菌随时间推移的生长。以前,涉及镁合金纳米结构(ZC21和ZSr41合金)的实验结果表明,与间接接触相比,当细菌与纳米结构表面直接接触时,抗菌活性增加,其中细菌保持悬浮状态,几乎没有接触14图5)。最后,聚焦接触法表征了细菌界面和纳米结构表面16的抗菌活性。在这里,我们检查了阳极氧化镁或电泳沉积到生物可吸收镁合金表面上的氧化镁,以确定细菌粘附和生物膜形成随时间推移的潜在破坏。生物膜形成的破坏对于患者的愈合过程至关重要,因为生物膜倾向于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和抗生素治疗39,并导致极难治疗的感染。

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改编自日本工业标准JIS Z 2801:200016的方法。该方法确保将细菌附着在无菌硝酸纤维素滤纸上,然后暴露于纳米结构表面的固定区域。这将表面对抗菌活性的影响的表征限制在测试区域。在代表性结果中,与镁、钛和玻璃对照样品相比,退火前阳极氧化(1.9A)、退火后阳极氧化(1.9AA)和退火前电泳沉积(EPD)样品对减少细菌生长及其相应的滤纸有显著效果。退火后电泳沉积(A-EPD)样品在减少细菌生长方面也有效,但与1.9A、1.9AA和EPD样品获得的结果相比,这一结果不太重要16图6)。

总之,这里介绍的每种 体外 方法都相当容易掌握,并且包含廉价且易于获得的材料。这些方法可用于表征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各种纳米材料和微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这些方法之间的异同对于设计最佳实验以满足研究目标是必要的。在这里,从这些 体外 方法中获得的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下游医疗应用,其中抗生素必须受到限制或代表不利的方法。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作者没有利益冲突。

Acknowledgments

作者感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CPET奖1512764和NSF PIRE 154585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NIDCR 1R03DE028631),加州大学(UC)摄政教师发展奖学金,研究种子资助委员会(Huinan Liu)和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研究生研究指导计划授予Patricia Holt-Torres的资助。作者感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高级显微镜和微量分析中央设施(CFAMM)为使用SEM / EDS和Perry Cheung博士使用XRD提供的帮助。作者还要感谢Morgan Elizabeth Nator和Samhitha Tumkur在实验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帮助。本文中表达的任何意见、发现、结论或建议均为作者的观点,并不一定反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观点。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1.5 mL microcentrifuge tube Milipore Sigma Z336777
80 L NTRL Certified Convection Drying Oven  MTI Corporation BPG-7082 https://www.mtixtl.com/BPG-7082.aspx
(hydroxymethyl) aminomethane buffer pH 8.5; Tris buffer  Sigma-Aldrich  42457
AnaSpec THIOFLAVIN T ULTRAPURE GRADE Fisher Scientific 50-850-291
Electron-multiplying charge-coupled device digital camera  Hamamatsu C9100-13
Falcon 15 mL conical tubes Fisher Scientific 14-959-49B
Gluteraldehyde Sigma-Aldrich  G5882
Hemocytometer Brightline, Hausser Scientific 1492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 PerkinElmer 8000
Inverse microscope Nikon Eclipse Ti-S
Luria Bertani Broth Sigma Life Science  L3022
Luria Bertani Broth + agar Sigma Life Science  L2897
MacroTube 5.0   Benchmark Scientific C1005-T5-ST
Magnesium oxide nanoparticles US Research Nanomaterials, Inc Stock #: US3310   M MgO, 99+%, 20 nm
MS Semi-Micro Balance Mettler Toledo MS105D
Nitrocellulose paper Fisherbrand 09-801A
Non-tissue treated 12-well polystyrene plate Falcon Corning Brand  351143
Non-tissue treated 48-well polystyrene plate Falcon Corning Brand  351178
Non-tissue treated 96-well polystyrene plate Falcon Corning Brand  351172
Petri dish 100 mm VWR 470210-568
Petri dish, 15 mm Fisherbrand FB0875713A
pH meter VWR SP70P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ESCAN  Vega3 SBH
Sonicator VWR 97043-936
Table top centrifuge Fisher Scientific accuSpin Micro 17
Table top centrifuge  Eppendorf Centrifuge 5430
Tryptic Soy Agar MP 1010617
Tryptic Soy Broth Sigma-Aldrich 22092-500G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Tecan Infinite 200 PRO https://lifesciences.tecan.com/plate_readers/infinite_200_pro
VWR Benchmark Incu-shaker 10L VWR N/A
X-ray power defraction  Panalytical N/A PANalytical Empyrean Series 2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Haque, M., Sartelli, M., McKimm, J., Abu Bakar, M.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 An overview. Inf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11, 2321-2333 (2018).
  2. O'Connell, K. M. G. Combating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Current strategies for the discovery of novel antibac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52 (41), 10706-10733 (2013).
  3. Li, B., Webster, T. J. Bacteria antibiotic resistanc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lant-associated orthopedic infection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36 (1), 22-32 (2018).
  4. Yung, D. B. Y., Sircombe, K. J., Pletzer, D. Friends or enemi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Molecular Microbiology. 116 (1), 1-15 (2021).
  5. Adams, R. A. Rifamycin antibiotics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failure.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74 (11), 786-798 (2021).
  6. Harding, E. WHO global progress report on tuberculosis elimination.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8 (1), 19 (2020).
  7. Baptista, P. V. Nano-strategies to fight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A battle of the titan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9, 1441 (2018).
  8. Seong, M., Lee, D. G.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type typhimurium: Role of inner membrane dysfunction. Current Microbiology. 74 (6), 661-670 (2017).
  9. Dasgupta, N., Ramalingam, C. Silver nanoparticl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explained by membrane rupture and reactive oxygen generatio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14, 477-485 (2016).
  10. Su, H. L. The disruption of bacterial membrane integrity through ROS generation induced by nanohybrids of silver and clay. Biomaterials. 30 (30), 5979-5987 (2009).
  11. Cui, 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actericidal gold nanoparticles on Escherichia coli. Biomaterials. 33 (7), 2327-2333 (2012).
  12. Ranjan, S., Ramalingam, C.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nduce bacterial membrane rupture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14, 487-494 (2016).
  13. Kadiyala, U., Turali-Emre, E. S., Bahng, J. H., Kotov, N. A., VanEpps, J. S. Unexpected insights int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against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Nanoscale. 10 (10), 4927-4939 (2018).
  14. Zhang, C. Antimicrobial bioresorbable Mg-Zn-Ca alloy for bone repair in a comparison study with Mg-Zn-Sr alloy and pure Mg. 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6 (1), 517-538 (2020).
  15. Lock, J. Y. Degrada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s in artificial urine for potential resorbable ureteral stent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102 (3), 781-792 (2014).
  16. Lin, J., Nguyen, N. -Y. T., Zhang, C., Ha, A., Liu, H. H.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MgO nanostructures on magnesium substrates. ACS Omega. 5 (38), 24613-24627 (2020).
  17. Nguyen, N. -Y. T., Grelling, N., Wetteland, C. L., Rosario, R., Liu, H.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magnesium oxide nanoparticles (nMgO) against pathogenic bacteria, yeasts, and biofilms. Scientific Reports. 8 (1), 16260 (2018).
  18. Bindhu, M. R., Umadevi, M., Micheal, M. K., Arasu, M. V., Al-Dhabi, N. A.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MgO nanoparticles for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 Materials Letters. 166, 19-22 (2016).
  19. He, Y.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magnesium oxide nanoparticles against foodborne pathogens.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14 (1), 54 (2016).
  20. Zhang, K., An, Y., Zhang, L., Dong, Q. Preparation of controlled nano-MgO and investigation of its bactericidal properties. Chemosphere. 89 (11), 1414-1418 (2012).
  21. Hayat, S. In vitro antibiofilm and anti-adhesion effects of magnesium oxide nanoparticles against 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62 (4), 211-220 (2018).
  22. Dong, C. Investigation of Mg(OH)2 nanoparticles as an antibacterial agent.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12, 2101-2109 (2010).
  23. Halbus, A. F., Horozov, T. S., Paunov, V. N. Controlling the antimicrobial action of surface modified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Biomimetics. 4 (2), 41 (2019).
  24. Pan, X. Investigation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related mechanism of a series of Nano-Mg(OH)2.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5 (3), 1137-1142 (2013).
  25. Ipe, D. S., Kumar, P. T. S., Love, R. M., Hamlet, S. M. Silver nanoparticles at biocompatible dosage synergistically increases bacterial susceptibility to antibiotic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1, 1074 (2020).
  26. Parvekar, P., Palaskar, J., Metgud, S., Maria, R., Dutta, 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material Investigations in Dentistry. 7 (1), 105-109 (2020).
  27. Loo, Y. Y. In 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green synthes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selected gram-negative foodborne pathogen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9, 1555 (2018).
  28. Ali, K. Microwave accelerated green synthesis of stable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Eucalyptus globulus leaf extract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nd antibiofilm activity on clinical isolates. PLoS One. 10 (7), e0131178 (2015).
  29. Al-Jumaili, A., Alancherry, S., Bazaka, K., Jacob, M. V. Review on the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structures. Materials. 10 (9), 1066 (2017).
  30. MTI Corporation. 80L NTRL Certified Convection Drying Oven (18"x16"x18", 250°C) with Digital Temperature Controller (SSP) - BPG-7082. , https://www.mtixtl.com/BPG-7082.aspx (2022).
  31. CHEBI. Tris (CHEBI:9754). , https://www.ebi.ac.uk/chebi/searchId.do;?chebiId=CHEBI:9754 (2023).
  32. 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 Phosphate buffer.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 (2016).
  33. Barat, R., Montoya, T., Seco, A., Ferrer, J. Modelling biological and chemically induced precipit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in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s. Water Research. 45, 3744-3752 (2011).
  34. Carlsson, H., Aspegren, H., Lee, N., Hilmer, A. Calcium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i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ystems. Water Research. 31 (5), 1047-1055 (1997).
  35. Gonzalez, J., Hou, R. Q., Nidadavolu, E. P. S., Willumeit-Römer, R., Feyerabend, F. Magnesium degradation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 Best practice. Bioactive Materials. 3 (2), 174-185 (2018).
  36. Oyane, A., et al. Prepa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revised simulated body fluid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65 (2), 188-195 (2003).
  37. Xia, B., et al. Amyloid histology stain for rapid bacterial endospore imaging.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49 (8), 2966-2975 (2011).
  38. Pankey, G. A., Sabath, L. D. Clinical relevance of bacteriostatic versus bactericidal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l infection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38 (6), 864-870 (2004).
  39. Ribeiro, M., Monteiro, F. J., Ferraz, M. P. Infection of orthopedic implants with emphasis on bacterial adhesion proces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studying bacterial-material interactions. Biomatter. 2 (4), 176-194 (2012).

Tags

生物工程,第194期,抗菌纳米颗粒,纳米结构表面,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剂量依赖性,细菌,细菌
体<em>外评估</em>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表面的抗菌活性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Holt-Torres, P. S., Chen, Y., Liu,More

Holt-Torres, P. S., Chen, Y., Liu, H. H. Evaluation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Nanoparticles and Nanostructured Surfaces In Vitro. J. Vis. Exp. (194), e64712, doi:10.3791/64712 (2023).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