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Bioengineering

热 Nanoimprinting 技术制备梯度 Nanopattern 及其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菌落形成的响应筛选

Published: July 1, 2018 doi: 10.3791/57661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Summary

在这里, 我们提出了一个通过热 nanoimprinting 制备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协议, 以及筛选人类内皮祖细胞对纳米结构的反应的方法。通过使用所描述的技术, 有可能产生一个脚手架, 可以操纵细胞行为的物理刺激。

Abstract

Nanotopography 可以在身体周围的各种细胞外基质 (ECMs) 中找到, 并且已知对细胞反应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然而, 由于缺乏适当的筛查工具, 很难确定纳米结构的尺寸与细胞的反应之间的关系。在这里, 我们展示了可重现的和经济高效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开发, 用于操作细胞反应。以阳极氧化铝 (氧化铝) 为主要模具, 采用热印迹技术制备了 nanopillars 直径范围增大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 [120-200 nm (gp 120/200)、200-280 nm (gp 200/280) 和 280-360 nm (gp 280/360)]。这些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设计, 以模仿不同大小的 nanotopography 在 ECM 和被用来筛选的反应, 人类内皮细胞集落形成单元 (hECFCs)。在本协议中, 我们描述了在细胞工程中制作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分步过程, 从人外周血中培养 hECFCs 的技术, 以及在 nanopattern 板上培养 hECFCs。

Introduction

近年来, 在细胞工程1234等领域, 对表面形貌的物理刺激对细胞的反应关注。因此, 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三维纳米结构在细胞附着表面5。据报道, 整合素是细胞的表面识别装置, 通过机械转导6传递了 ECM 微纳米结构驱动的物理刺激。这种机械刺激调节细胞行为通过接触指导7和诱导骨架重组改变形状, 除了病灶粘连和僵硬的细胞8

人体内皮祖细胞 (hEPCs) 在体内与周围 ECM9的微环境紧密地相互作用。这表明 ECM 的物理状态作为特定细胞基质粘附复合物形成的一个重要参数, 与血流产生的剪应力10有关。据报道, 表面 nanotopography 增强了 hEPCs11毛细管网络的体外形成, ECM/生物可溶性因子联合系统使 hEPCs 能够识别功能失调的基底, 并促进伤口愈合12,13。然而, ECM 和 hEPCs 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理解。

虽然许多研究人员试图澄清细胞反应和物理线索之间的关系, 从不同的基质14,15,16, 这些研究只使用固定尺寸的纳米结构或nanopatterns 与不规则的安排有限制, 以阐明纳米结构和细胞行为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工具来筛选细胞的反应, 可以取代现有的繁琐和迭代的方法, 以找到最佳尺寸的纳米结构。因此, 需要一个简单的技术来筛选细胞反应的物理刺激不重复。

在这里, 我们描述了一个方法, 在我们以前的报告17,18,19产生一个梯度 nanopattern, 其中排列的 nanopillars 直径逐渐增加。此外, 我们还描述了如何培养和分析 hECFCs 在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的行为, 以确定物理刺激对细胞的影响。采用轻度阳极氧化、渐进蚀刻和防粘层涂敷的方法, 制备了梯度氧化铝模具。采用热印迹光刻技术, 以成本效益高、简便的方式生产出相同的聚苯乙烯梯度 nanopatterns。利用梯度 nanopatterns, 确定纳米结构的大小对一组实验中的细胞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是可行的。我们期望这种梯度 nanopattern 有助于理解血液衍生 hECFC 或其他细胞与不同尺寸的纳米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这项研究是由韩国大学 Anam 医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的 (IRB 号。ED170495)。所有程序都是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及其后来的修正案进行的。

1. 用抛光制备铝 (铝) 基板

警告:抛光溶液具有腐蚀性和毒性。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包括丁腈橡胶手套、护目镜和实验室大衣。在通风罩中执行此步骤。

  1. 在 60% L 双夹克烧杯 (c1h2oh: HClO5 = 4) 中混合乙醇 (c2H5OH, 99.9%) 和高氯酸 (HClO4, 4:1) 制备抛光溶液。
  2. 将双夹克烧杯连接到一个循环器, 并将温度设置为摄氏7摄氏度。把双夹克烧杯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把溶液搅拌至少30分钟, 直到温度降到7摄氏度。
  3. 将超纯铝板 (99.999%, 20 x 50 x 1 毫米3) 和碳计数器电极浸入抛光溶液中, 使用鳄鱼夹子和铜线。调整铝板和碳计数器电极的位置以面对面。
    注:必须仔细安装剪辑, 以免碰到解决方案。当与溶液接触时, 从夹子流出的杂质会污染铝板。
  4. 将铝板连接至正极端子, 并将碳计数器电极与直流 (直流) 电源的负极端子相连。
  5. 关闭磁力搅拌器并应用电压 20 v 保持此状态为4分钟。
  6. 打开磁力搅拌器, 让电流再流6分钟。
    注:静态条件去除了铝板中的大部分杂质和粗糙度, 动态条件提高了抛光的最终质量。
  7. 关闭电源, 并手动将铝板与剪辑分开。用去离子水严格清洗铝板, 除去所有剩余的溶液。
  8. 用氮气干燥铝板, 在惰性气体下贮存。在步骤1和2的所有实验结束时进行此干燥过程。
    注:在注入压缩空气时, 使空气从抛光部分流向另一侧。在相反的情况下, 杂质可以从不抛光的部分逃脱, 污染铝板。

2. 磷酸电解质梯度阳极氧化铝模具的制备

警告:甲醇和它的烟是眼部毒性。连续接触铬会导致严重的铬中毒。在通风罩中执行此步骤。

  1. 原阳极氧化
    1. 制备 1 L 磷酸电解质, 将590毫升的去离子水装入玻璃瓶中。
    2. 将400毫升甲醇 (CH3OH, 99%) 和10毫升磷酸 (H3PO4, 85%) 放入玻璃瓶中。通过手动摇动或用磁力搅拌混合解决方案。
    3. 将500毫升的电解质倒入1升双夹克烧杯中。用鳄鱼夹子和铜线将抛光的铝板和碳计数器电极浸入溶液中。
    4. 倒入额外的电解质, 以定位在溶液表面上方的抛光2-3 毫米的边界。
      注:如果用抛光接触溶液的边界进行阳极氧化, 铝板在阳极氧化过程中往往会燃烧。
    5. 在 U 形底座上安装竖轴。附加一个架空搅拌器, 和叶轮使用金属夹具。将叶轮的螺旋桨定位在两个电极的下端附近。设置在200和 300 rpm 之间的架空搅拌器的转速。
    6. 将双夹克烧杯连接到一个循环器, 并将温度设置为摄氏-10 摄氏度。使系统至少1小时的搅拌, 直到温度降到-10 摄氏度。
      注:不要用水作为冷却剂。因为水在低温下结冰, 所以循环不会正常工作。建议使用混合物的水和乙醇的比例为1:1 的冷却剂。
    7. 施加195伏的电压, 搅拌16小时。
      注:如果电流在施加电压后在2或3小时内上升超过50毫安, 那么燃烧的概率就会很高。立即停止的过程, 并更换铝板与一个新的。如果重复出现此问题, 请检查循环器的温度控制没有异常。如果没有异常, 改变电解质。
    8. 停止电源, 并手动将铝板与剪辑分开。用去离子水清洗阳极氧化铝板, 除去所有剩余的溶液。
  2. 氧化铝蚀刻
    1. 在4毫升的去离子水中溶解9.0 克氧化铬 (3) 和20.3 毫升磷酸 (H3PO85%, 500), 制备铬酸蚀刻液。
    2. 将蚀刻液倒入1升双套管烧杯中。将温度设置为摄氏65摄氏度。
    3. 将阳极氧化铝板浸入蚀刻液中至少10小时搅拌。用铝箔封住烧杯的顶部。
    4. 用去离子水冲洗蚀刻过的铝板几次。
  3. 二次阳极氧化
    1. 设置与步骤2.1.1 到2.1.7 相同的实验条件。
    2. 将蚀刻铝板加载到系统的阳极上, 并对 6 h 施加195伏的电压。然后, 关闭电源并手动将铝板与剪辑分开。立即用去离子水清洗阳极氧化铝板。
      注:当洗涤时间延迟时, 由于残余磷酸的存在, 氧化铝的孔隙大小不自觉地增加。
  4. 梯度孔隙加宽
    1. 在500毫升的去离子水中溶解5.765 克磷酸, 制备孔隙加宽溶液。把溶液倒入1升双夹克烧杯中。
    2. 将双套管烧杯连接到循环器, 并将温度设置为摄氏30摄氏度。在烧杯旁垂直放置一个线性移动的舞台。将支架连接到线性舞台的移动部分。
    3. 将线性舞台的移动部分设置为 home 位置。把夹子贴到支架上, 然后装上阳极氧化铝板。
    4. 手动操纵铝板的位置, 这样铝板就会出现在溶液表面的上方。
      注:在这一步, 铝板不应该接触的解决方案。当铝板到达溶液时, 孔的加宽过程就开始了。
    5. 将铝板逐渐浸入溶液中, 速度为4.86 µm 120 分钟, 使35毫米氧化铝模具的尺寸梯度从 120 nm 到 200 nm (GP 120/200)。在铝板触及溶液表面的那一刻开始秒表。
    6. 为了使 gp 200/280 和 gp 280/360 模具, 分别浸入2或 4 h 的孔加宽溶液中的 gp 120/200 模具的整个区域。
    7. 多次用去离子水冲洗梯度铝板。

3. 自组装单层梯度氧化铝结晶器防粘层的沉积

注:执行步骤 3.2.1 3.3.3 在一个手套箱。将真空泵和干氮气注射器连接到手套箱。在除湿过程之前, 将所有样品、试剂和器具放在手套箱中。重复疏散和氮气注入循环三次以上, 以充分去除从手套箱的水分。让干燥的氮气流过实验。

  1. 食人鱼处理对氧化铝结晶器羟基的改性研究
    1. 在聚四氟乙烯 (PTFE) 烧杯中倒入140毫升硫酸 (H2,4, 95%)。添加60毫升过氧化氢滴状 (H2O2, 30%)。保持30分钟, 直到解决方案冷却下来。
      警告:做食人鱼的解决方案时要格外小心。从加入过氧化氢的那一刻起, 溶液就会剧烈沸腾, 产生高温。在通风罩上进行实验。
    2. 使用非金属镊子浸泡在溶液中的氧化铝模具三十年代。
    3. 多次用去离子水冲洗阳极氧化铝模具。将模具浸泡在去离子水中30分钟, 再将其放入甲醇中再加30分钟。
      警告:当丢弃使用的食人鱼溶液时, 用大量的自来水稀释溶液。
    4. 在真空下完全干燥氧化铝模具3小时。
  2. 20× HDFS 库存液的制备
    注:HDFS 是 (heptadecafluoro-1,1,2,2,-tetrahydrodecyl) dimethylchloro 硅烷的缩写
    1. 用分子筛填充1/3 的1升正己烷瓶。用石蜡膜封住瓶子, 将其贮存在干氮气下24小时。
    2. 用玻璃注射器和0.2 µm 聚四氟乙烯注射器过滤200毫升正己烷。
    3. 将80毫升过滤过的正己烷倒入100毫升玻璃瓶中。加入2毫升的 HDFS。
  3. 自组装单层沉积
    1. 在100毫升烧杯中负载57毫升的过滤正己烷。将阳极氧化铝模具浸入溶剂中。
    2. 在正己烷中加入3毫升的 HDFS 溶液, 使2.9 毫米 HDFS 溶液。等待10分钟的反应进行。
    3. 将阳极氧化铝模具转移到新的正己烷。关闭并密封所有试剂瓶。关闭氮气阀, 然后从手套箱取出样品。
      注:HDFS 对湿气非常敏感。将包含 HDFS 的所有试剂存储在干燥中。
    4. 浸泡在60毫升的 methoxynonafluorobutane (C10小时6F18O2, 99%) 的氧化铝模具。超声波清洗在烧杯中的氧化铝模具为十年代每一次, 以消除物理吸附 HDFS 分子。重复清洗程序10次。
      注:在不间断的情况下, 长时间暴露阳极氧化铝模具, 会损害氧化物层。
    5. 在真空下完全干燥氧化铝模具24小时。
      注:一个成功地存放防粘层是超级防水和稳定的几个月, 当存储在一个干燥。协议可以在这里暂停。

4. 热印迹制备梯度 Nanopattern 板

注:在洁净室执行步骤4.2 至4.7。

  1. 用印刷电路板 (PCB) 切割机将1.1 毫米厚的聚苯乙烯片切成2.9 毫米宽3.7 毫米长的尺寸。
  2. 用夹钳将氧化铝模具从底部切开35毫米。在背面标明样品的名称和制造日期。
  3. 用小剂量的乙醇清洁 8.0 "晶片。将聚苯乙烯片放在晶片上, 然后装上阳极氧化铝模具。
  4. 把底膜放在热印刷机的抽屉里。将顶部薄膜连接到垫片上。
  5. 把晶片放在底膜上。把垫片放在晶片上。确保晶片上没有灰尘。
  6. 关闭热印刷机的抽屉。应用165摄氏度的热量和620.52 帕的压力100s。
  7. 把样品冷却到室温。轻轻拧下聚苯乙烯板, 释放阳极氧化铝模具。

5. 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杀菌和亲水性改性

  1. 把 nanopattern 盘子放在方形盘子上。倒入100毫升70% 乙醇并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30分钟。
  2. 用氮气干燥 nanopattern 板。将 nanopattern 板转移到氧气等离子发生器上。
  3. 疏散房间直到它到达1.33 宾夕法尼亚州然后, 注入氧气的速率为30厘米3/分钟. 应用射频功率 60 w 维持氧气等离子九十年代。
    注:建议在14天内使用等离子处理的 nanopattern 板。
  4. 用一滴甲苯将 nanopattern 板贴在细胞培养皿的底部。
  5. 将样品密封在袋内, 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消毒。

6. hECFCs 的种植

注:执行所有离心程序在4°c, 除非另行注明。

  1. 在隔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之前, 在37摄氏度的1小时内孵化出胶原涂层的12井培养皿。
  2. 用1×无菌磷酸盐缓冲盐水 (PBS) 清洗12井培养皿。
  3. 用肝素抑制剂管收集50毫升人体血液。
  4. 将6毫升亲水性多糖溶液放入15毫升管中, 并在亲水性多糖溶液中加入8毫升血液。
    注:慢慢将血液注入亲水性多糖溶液中。
  5. 离心管在 1020 x g 20 分钟, 以颗粒细胞。
  6. 收获不透明的细胞层, 并转移到一个新的15毫升管。
  7. 添加10% 胎牛血清 (血清) 含 PBS 和离心管在 1020 x g 10 分钟, 以颗粒细胞。
  8. 取出上清液并添加红细胞溶解缓冲剂。在冰上保持5分钟。
  9. 添加10% 的含血清 PBS 和离心管在 1020 x g 5 分钟, 以颗粒细胞。
  10. 取出上清液并添加10% 个含血清的 PBS。离心管在 1020 x g 5 分钟, 以颗粒细胞。
  11. 去除上清液, 添加1毫升内皮细胞扩张培养基, 补充10% 的血清。种子 8.0 x 106细胞每井每一个胶原涂层的菜肴。
  12. 每天改变培养基1周。然后, 每2天更改一次培养基。
    注: hECFCs 可以在10-14 文化日后找到。hECFCs 显示了典型的鹅卵石状形态, 形成了一种能在相衬显微镜中观察到的菌落。对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CD144) 和 vWF 的免疫荧光染色也可用于 hECFCs 细胞扩张后的特征。
  13. 培养 hECFCs, 使用内皮细胞膨胀培养基补充5% 血清和青霉素/链亲和素在37°c 的湿润气氛中含有 5% CO2。每天更换一次培养基。
  14. hECFC 诱导后, 将细胞生长到7通道进行进一步实验。

7. 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的细胞播种和培养

注:步骤7描述了 hECFCs 在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的培养, 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细胞源。

  1. 在室温下, 在 PBS 中涂上1毫升0.1% 蛋白涂层溶液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以10分钟。
    注:0.1% 蛋白涂层不包括 nanopillar 特征。
  2. 用胰蛋白酶用标准细胞分裂法使 hECFCs 悬浮在培养皿中。
  3. 稀释细胞悬浮液以达到理想的汇流。种子 hECFCs 到梯度 nanopattern 板和扁平控制 (例如, 1.0 x 104细胞/cm2)。
    注:当 hECFCs 被播种在 1.0 x 104细胞/cm2在梯度 nanopattern 板材, 细胞融合通常到达 70-80% 在2天以后。
  4. 培养细胞在平的或梯度 nanopattern 板2天在孵化器。

8. 观察和分析

  1. 扫描电镜 (SEM) 成像
    1. 固定 hECFCs 培养在扁平或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 2.5% 戊二醛在4°c 过夜。
    2. 室温下治疗1% 锇毒气1小时。用 PBS 冲洗样品。
    3. 从低到高浓度 (50%, 70%, 80%, 90% 和 100%) 的乙醇脱水样品每步10分钟。
    4. 室温下治疗 hexamethyldisilazane (HMDS) 15 分钟。之后, 用新鲜的 HMDS 清洗样品, 在通风罩下留下样品至少1天, 直到剩余的 HMDS 完全蒸发。
    5. 用铂溅射涂布机将样品涂上5分钟, 用 SEM 检查样品。
  2. 透射电镜 (TEM) 成像
    1. 固定 hECFCs 培养在平或梯度 nanopattern 板与2% 多聚甲醛和2.5% 戊二醛混合物在 PBS 在4°c 过夜。
    2. 在8.1.3 中使用1% 锇毒气和脱水样品进行后固定。
    3. 在环氧树脂中嵌入样品。使 60 nm 厚的部分从块, 并放置一个部分在 TEM 网格。
    4. 用100毫升甲醇和0.1 毫克柠檬酸铅在100毫升蒸馏水中混合10毫克的醋酸铀来染色切片。用 TEM 获取图像。
  3. 荧光染色
    1. 固定 hECFCs 培养在平的或梯度 nanopattern 板与4% 多聚甲醛在室温下15分钟。
    2. Permeabilize 和块样本, 5% 山羊血清和0.1% 辛基醚在 PBS (PBST) 室温下30分钟。
    3. 用抗人纽蛋白原抗体 (1:500 PBST) 在室温下孵育2小时, 用 PBST 冲洗样品三次。
    4. 用荧光共轭罗丹明 (1:1, 000 PBST) 孵化样品, 在室温下用荧光共轭二次抗体 (1:1, 000 在 PBST), 用 PBST 冲洗样品2次。
    5. 在室温下孵化 4 '、6-diamidino-2-苯基吲哚 (DAPI、1:1、000 PBST) 的样品, 5 分钟。
    6. 在梯度 nanopattern 表面放置10µL 的安装介质。在安装介质上放置一个盖玻片。
    7. 将样品倒在样品台上, 用共焦荧光显微镜获取图像。
  4. 图像分析
    1. 将 hECFCs 捕获的图像传输到图像分析系统。
    2. 选择罗丹明染色图像的随机场。调整阈值并创建一个二进制图像, 其中单元格与背景不同。
    3. 在单元格周围绘制轮廓以测量单元格区域和周长, 并手动计算每个单元格的丝状伪足数。
    4. 选择纽蛋白染色图像的随机场。调整阈值并创建焦点粘附区域的二进制图像。
      注:适当调整图像阈值, 以避免局部粘附区的人为过度填充或不足。
    5. 计算每个单元格的焦点粘附数。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图 1显示了根据其类型和位置, 制备的梯度氧化铝模具的 SEM 图像。图 2显示了具有正圆 nanopillars 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 SEM 图像,图 3是 nanopillar 直径的量化数据。表 1列出了预制 nanopillars 的特点。

图 4A显示了血液衍生 hECFCs 的培养方案。图 4B显示了 thecultivated hECFCs 的相位对比图像。图 4C 显示了 CD144 (绿色)、vWF (红色) 和核 (蓝色) 的 hECFC 标记。图 5A显示了 hECFCs 的代表性 SEM 图像在2天的文化在平, gp 120/200, gp 200/280, 和 gp 280/360 板。图 5B和 C 描述了与平面相比, 细胞面积和周长的定量数据。量化数据显示, 在较小尺寸的 nanopillar 表面生长的细胞显示出细胞面积和周长的减少。图 5D是 hECFCs 的代表性 SEM 图像, 显示了现有丝状伪足的形态学。图 5E描述了与平面相比, 丝状伪足数的定量数据。在 GP 120/200 培养的细胞中观察到显著的 filopodial, 而 GP200/280 或 GP280/360 与扁平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图 5F显示了 hECFCs 在平面和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经过2天的培养后的典型透射电镜图像。

Figure 1
图1。梯度氧化铝模具.根据模具的位置, 对 gp 120/200, gp 200/280, 和 gp 280/360 板梯度氧化铝模具的 SEM 图像。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2
图 2.梯度 nanopattern 板.120/200、gp 200/280 和 gp 280/360 板的柱型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 SEM 图像, 根据板材的位置。请单击此处查看此图的较大版本.

Figure 3
图 3.nanopillar 直径的尺寸梯度.量化数据, 分别显示 gp 120/200、gp 200/280 和 gp 280/360 板的 nanopillar 直径梯度。条形表示标准错误。这个数字是从 [Biomaterialia 学报] 修改的20.请点击这里查看这个数字的更大版本.

杨氏模量 (GPa) Nanopillar 直径 (nm) Nanopillar 沥青 (nm) 中心到中心距离 (nm) Nanopillar 高度 (nm) Nanopillar 刚度 (N/米)
2.43±0.19
GP 120/200 1.74±0.11 120–200 320–240 440 276.9±21。9 9.35
GP 200/280 2.01±0.05 200–280 240–160 440 268.1±25。9 55.78
GP 280/360 2.1±0.13 280–360 160–80 440 293.6±23。6 134.15

表1。制造 nanopillars 的特点.量化的数据显示杨氏模量, 直径, 间距, 中心到中心距离, 高度, 和刚性的捏造 nanopillars。这张桌子是从 [Biomaterialia 学报] 修改的20

Figure 4
图 4.hECFCs 的表征。(A)显示从成人外周血中提取的 hECFCs 的时间表示意图。(B) hECFC 菌落的相对比图像, 在14天从成人外周血中提取。(C)免疫荧光图像显示 CD144 (绿色)、vWF (红色) 和细胞核染色的 DAPI (蓝色)。这个数字是从 [Biomaterialia 学报] 修改的20.请点击这里查看这个数字的更大版本.

Figure 5
图 5. hECFCs 在扁平和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培养2天。(A)在平、gp 120/200、gp 200/280 和 gp 280/360 板上培养的 hECFCs 的代表性 SEM 图像。(B 和 C)hECFCs 面积和周长的量化数据 (n = 50)。* < 05 与单位比较。(D)在平面和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 hECFCs 前缘的代表性 SEM 图像。(E)每一个 hECFC 的丝状伪足数量的量化数据 (n = 20)。* < 05 与单位比较。(F)在平面和梯度 nanopattern 板上培养的 hECFC 的代表性透射电镜图像。白色箭头表示 hECFCs 和衬底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点。这个数字是从 [Biomaterialia 学报] 修改的20.请点击这里查看这个数字的更大版本.

补充图1。阳极氧化铝和 HDFS 处理后的水接触角.接触角测量显示 HDFS 自组装单层(A)在治疗后和(B)的疏水性特性。请点击这里下载这个数字.

补充图 2.用相同的氧化铝模制作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的 SEM 图像.用于验证氧化铝模具耐久性的比较 SEM 图像集。(A)用新造的模具生产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B)印模后的梯度 nanopattern 板经过15次印迹后产生。请点击这里下载这个数字.

补充图3。蛋白质涂层的影响.在 gp 120/200、gp 200/280 或 gp 280/360 梯度 nanopattern 板(A)上培养的 hECFCs 的 SEM 图像, 没有或(B)与蛋白质涂层。这个数字是从 [Biomaterialia 学报] 修改的20请点击这里下载这个数字.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阳极氧化铝的制备常常受到裂纹、孔隙形状不规则和燃烧等缺陷的影响。这些缺陷的主要原因称为电解击穿, 这是严重影响了金属基板的本质是电化铝和电阻率的电解质21。由于电解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不同而变化, 从电极上连续消除热量是保持电解质在这种高压阳极氧化条件下的位置温度稳定的关键点。在本协议中, 我们通过修改 Masuda 的两步阳极氧化22,23制备了氧化铝模具。用甲醇取代几乎一半的电解质不仅可以防止电解质在低温下结冰, 而且还能在孔隙24的底部蒸发掉热量电极。使用架空搅拌器和叶轮代替磁力搅拌器的原因也是为了确保温度控制。由于磁棒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意外错位, 典型的磁力搅拌器有很高的怠速概率。这一问题引起电解质的不合理循环, 提高了温度, 导致了燃烧。

为了给阳极氧化铝模具提供尺寸梯度, 我们逐渐将阳极氧化铝浸入磷酸蚀刻溶液中。孔隙的比例会随着氧化铝在蚀刻溶液中的停留时间而扩大, 如图 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 平均孔径扩增率为 0.67 nm/分钟. 操纵浸泡速度和时间将改变阳极氧化铝粒径梯度和最大孔径的斜率。最大可能的孔径是400毫微米。当孔隙直径超过 400 nm 时, 孔隙之间的间距壁变得如此稀薄, 无法承受热印迹过程中的压力。

已知的 HDFS 自组装单层能够在材料表面25添加疏水性特性。HDFS 分子与由食人鱼处理26引入的氧化铝表面上的羟基组成强共价键。因此, 如补充图 1所示, 当基材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基团时, 可以形成固体自组装单层。为了使 HDFS 自组装单层的最佳质量, 我们建议在除湿的气氛中进行反应。当 HDFS 暴露在湿气中时, 与水的副作用形成脂肪酸, 三聚体, 甚至是硅烷分子的寡聚物, 并降低自组装单层的整体质量。

在热 nanoimprinting 中使用了尺寸梯度的氧化铝模, 得到了 nanopillars 梯度的细胞培养板, 得到了图 2图 3。热 nanoimprinting 法的优点在于, 它能产生大量的相同 nanopattern 板, 使用一个氧化铝主模。补充图 2显示, 与新的氧化铝模具生产的 nanopattern 相比, 生产的 nanopattern 的质量没有差别, 即使在十五的印迹过程中也是如此。选择聚苯乙烯作为转移 nanopattern 材料的原因是, 聚苯乙烯具有适当的玻璃过渡温度 (100 °c) 用于热印迹, 它被广泛用于商业细胞培养皿中, 因为透明和无毒的性质。

用热 nanoimprinting 法制作高长宽比的纳米结构是很困难的。因为, 当工艺条件, 如压力和时间增加时, 模具变得深深地嵌入到聚合物基体中, 使模具难以与基体分离。因此, 使用我们的 nanoimprinting 技术生产具有1:3 或更多的长宽比的 nanopatterns 是非常有挑战性的。然而, 根据 TEM 图像我们观察到的图 5C,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 细胞膜的 nanopatterns 是没有接触底部的 nanopattern。换句话说, 所有能操纵细胞反应的物理刺激都来源于 nanopattern 的顶部。因此, 在本研究中, 我们不必考虑在研究细胞对 nanopattern 的反应时的纵横比。如补充图 3所示, 0.1% 蛋白涂层溶液对 hECFCs 在 nanopillar 表面的附着没有影响。此外, 这些从梯度 nanopattern 板块的纳米刺激降低了 hECFCs 的细胞面积和周长, 增加了 filopodial 的生长图 5

总之, 我们通过对 hECFCs 的体外反应来建立梯度 nanopattern 板。为了确切地知道这些细胞对纳米结构的影响有多大, 未来的工作需要通过调整 nanopillars 的尺寸梯度和最小最大直径的斜率来设计一个细胞特定大小的 nanopillar。我们期待这种梯度 nanopattern 是一个迷人的工具, 以筛选细胞和纳米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并提供先进的细胞利基, 其中纳米结构可以自由调整大小。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作者没有什么可透露的。

Acknowledgments

这项工作得到了由教育部、科学技术部 (MEST) [NRF-2015R1D1A1A01060397] 资助的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 (NRF) 和生物 & 医疗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由科学、信息和通信技术 & 未来规划部资助的 NRF 计划 [NRF-2017M3A9C6029563]。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Perchloric acid 60%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6512-4100
Ethyl alcohol, absolute 99.9%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4118-4100
Phosphoric acid 85%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6532-4400
Methyl alcohol 99.5%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5558-4400
Chromium(VI) oxide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2558-4400
Sulfuric acid 95%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7781-4100
Hydrogen peroxide 30%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4104-4400
n-hexane 95%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4081-4400
Toluene 99.5% Daejung Chemicals & Metals 8541-4400
(heptadecafluoro-1,1,2,2,-tetrahydrodecyl)dimethylchlorosilane Gelest SIH5840.4 Moisture sensitive
Methoxynonafluorobutane 99% Sigma aldrich 464309
Collagen solution Stemcell #4902
Gelatin Sigma aldrich G1890 Protein coating solution
Ficoll-Paque GE Heathcare 17-1440-03 Hydrophilic polysaccharide solution
EGM-2MV Lonza CC-3202 Endothelial cell expansion medium
Penicillin-Streptomycin Gibco 15140-122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Gibco 10010031
Fetal bovine serum Gibco 12483-020
Paraformaldehyde Sigma aldrich P6148
Glutaraldehyde Sigma aldrich G5882-100ML
Osmium tetroxide Sigma aldrich 201030-1G
Hexamethyldisilazane Sigma aldrich 440191
Triton X-100 Sigma aldrich X100-100ML Octylphenol ethoxylate 
Goat serum Gibco 26050-088
anti-human vinculin primary antibody  Sigma aldrich V9131
F-actin probe Molecular Probes A12379 Fluorescence-conjugated phalloidin
Alexa Fluor 488-conjugated anti-mouse IgG antibody Molecular Probes A11001 Fluorescence-conjugated secondary antibody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Sigma aldrich D9542
Mounting medium DAKO S3023
Anti-human vWF primary antibody  DAKO A0082
Anti-human CD144 primary antibody  BD Biosciences #555661
Eponate 12™ Embedding Kit, with BDMA Ted Pella 18012 Epoxy resin
Uranyl Acetate, 25g Ted Pella 19481
Lead Citrate, Trihydrate, 10g Ted Pella 19312
Ultra pure aluminum plate Goodfellow 26050-088
Polystyrene sheet Goodfellow ST313120
8.0" silicon wafer Siltron 29-01024-03 Single side polished, 725 µm thick
Vacuum desiccator, 4.4 L Kartell KA.230
Vacuum pump Vacuumer V3.VOP100
Power supply Unicorntech UDP-3003
Magnetic stirrer Daihan scientific SL.SMS03022
Overhead stirrer Daihan scientific HT120DX
Circulator Daihan scientific WCR-P12
Linear moving stage Zaber A-LSQ300A-E01-KT07
Angle bracket, 90 degrees Zaber AB90M Accessory of the linear moving stage
PMP forcep, 145 mm Vitlab 67995 Nonmetallic tweezer
PTFE beaker, 250 mL Cowie CW007.25
Ultrasonic cleaner Branson B2510MTH
PCB cutter Hozan Tool Industrial K-110
Nanoimprint device Nanonex NX-2000
Oxygen plasma generator Femto Science CUTE
Low temperature sterilizer Lowtem Crystal 50
CO2 Incubator Panasonic MCO-18AC
Confo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arl Zeiss LSM700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JEOL JSM6701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Hitachi H-7500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Dalby, M. J., Gadegaard, N., Oreffo, R. O. Harnessing nanotopography and integrin-matrix interactions to influence stem cell fate. Nature materials. 13 (6), 558-569 (2014).
  2. Qian, W., Gong, L., Cui, X., Zhang, Z., Bajpai, A., Liu, C., Castillo, A., Teo, J. C., Chen, W. Nanotopographic Regul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Osteogenesi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9 (48), 41794-41806 (2017).
  3. Naganuma, 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 adhesion force activation on nano/micro-topographical surfaces and temporal dependence of cell morphology. Nanoscale. 9 (35), 13171-13186 (2017).
  4. Han, J., Lin, K. H., Chew, L. Y. Study on the regulation of focal adesions and cortical actin by matrix nanotopography in 3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29 (45), 455101 (2017).
  5. Liu, X., Wang, S. Three-dimensional nano-biointerface as a new platform for guiding cell fate.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43 (8), 2385-2401 (2014).
  6. Turner, L. A., Dalby, M. J. Nanotopography-potential relevance in the stem cell niche. Biomaterials science. 2 (11), 1574-1594 (2014).
  7. Driscoll, M. K., Sun, X., Guven, C., Fourkas, J. T., Losert, W. Cellular contact guidance through dynamic sensing of nanotopography. ACS nano. 8 (4), 3546-3555 (2014).
  8. Yim, E. K., Darling, E. M., Kulangara, K., Guilak, F., Leong, K. W. Nanotopography-induced changes in focal adhesions, cytoskeletal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iomaterials. 31 (6), 1299-1306 (2010).
  9. Davis, G. E., Senger, D. R. Endothelial extracellular matrix. Circulation research. 97 (11), 1093-1107 (2005).
  10. Nakayama, K. H., Surya, V. N., Gole, M., Walker, T. W., Yang, W., Lai, E. S., Ostrowski, M. A., Fuller, G. G., Dunn, A. R., Huang, N. F. Nanoscale patterning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alters endothelial function under shear stress. Nano letters. 16 (1), 410-419 (2015).
  11. Bettinger, C. J., Zhang, Z., Gerecht, S., Borenstein, J. T., Langer, R. Enhancement of in vitro capillary tube formation by substrate nanotopography. Advanced materials. 20 (1), 99-103 (2008).
  12. Katz, B. Z., Zamir, E., Bershadsky, A., Kam, Z., Yamada, K. M., Geiger, B. Physical state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regulates the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cell-matrix adhesion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11 (3), 1047-1060 (2000).
  13. Deanfield, J. E., Halcox, J. P., Rabelink, T. J.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dysfunction. Circulation. 115 (10), 1285-1295 (2007).
  14. Tajima, S., Chu, J., Li, S., Komvopoulos, K.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spreading, and cytoskeleton on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by nanotopography and surface chemistry modification induced by argon plasma treatment.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 84 (3), 828-836 (2008).
  15. Mohiuddin, M., Pan, H. A., Hung, Y. C., Huang, G. S. Control of growth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macrophages and foam cells with nanotopography.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7 (1), 394 (2012).
  16. Kyle, D. J., Oikonomou, A., Hill, E., Bayat, A.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biomimetic silicone surfaces with hierarchical micro/nano-topographical features demonstrates favourable in vitro foreign body response of breast-derived fibroblasts. Biomaterials. 52, 88-102 (2015).
  17. Seo, H. R., Joo, H. J., Kim, D. H., Cui, L. H., Choi, S. C., Kim, J. H., Cho, S. W., Lee, K. B., Lim, D. S. Nanopillar Surface Topology Promotes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Cofilin-Mediated Cytoskeleton Rearrangement.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9 (20), 16803-16812 (2017).
  18. Hwang, J. H., Lee, D. H., Byun, M. R., Kim, A. R., Kim, K. M., Park, J. I., Oh, H. T., Hwang, E. S., Lee, K. B., Hong, J. H. Nanotopological plate stimulate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AZ activation. Scientific Reports. 7 (1), 3632 (2017).
  19. Bae, D., Moon, S. H., Park, B. G., Park, S. J., Jung, T., Kim, J. S., Lee, K. B., Chung, H. M. Nanotopographical control for maintaining undifferentiat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colonies in feeder free conditions. Biomaterials. 35 (3), 916-928 (2014).
  20. Cui, L. H., Joo, H. J., Kim, D. H., Seo, H. R., Kim, J. S., Choi, S. C., Huang, L. H., Na, J. E., Lim, I. R., Kim, J. H. Manipul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human 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 by focal adhesion assembly using gradient nanopattern plates. Acta biomaterialia. 65, 272-282 (2017).
  21. Lee, W., Park, S. J. 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 anodization and templated synthesis of functional nanostructures. Chemical reviews. 114 (15), 7487-7556 (2014).
  22. Masuda, H., Fukuda, K. Ordered metal nanohole arrays made by a two-step replication of honeycomb structures of anodic alumina. science. 268 (5216), 1466 (1995).
  23. Masuda, H., Satoh, M. Fabrication of gold nanodot array using anodic porous alumina as an evaporation mask.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35 (1B), L126 (1996).
  24. Zaraska, L., Sulka, G. D., Jaskuła, M. The effect of n-alcohols on porous anodic alumina formed by self-organized two-step anodizing of aluminum in phosphoric acid.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4 (11), 1729-1737 (2010).
  25. Yang, K. Y., Kim, J. W., Byeon, K. J., Lee, H. Selective deposition of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using patterned the hydrophobic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patterns and zero-residual nano-imprint lithography.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84 (5), 1552-1555 (2007).
  26. Park, B. G., Lee, W., Kim, J. S., Lee, K. B. Superhydrophobic fabrication of anodic aluminum oxide with durable and pitch-controlled nanostructure.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370 (1), 15-19 (2010).

Tags

生物工程 137 期 阳极氧化铝 热压光刻 梯度 nanopattern 板 细胞外基质 物理刺激 人血管内皮细胞集落成体细胞
热 Nanoimprinting 技术制备梯度 Nanopattern 及其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菌落形成的响应筛选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Kim, D. H., Cui, L. H., Seo, H. R.,More

Kim, D. H., Cui, L. H., Seo, H. R., Joo, H. J., Choi, S. C., Lim, D. S., Lee, K. B. Fabrication of Gradient Nanopattern by Thermal Nanoimprinting Technique and Screening of the Response of Human Endothelial Colony-forming Cells. J. Vis. Exp. (137), e57661, doi:10.3791/57661 (2018).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