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
Login processing...

Trial ends in Request Full Access Tell Your Colleague About Jove
Click here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Biochemistry

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纯化泛素化p53蛋白

Published: March 21, 2022 doi: 10.3791/63602

Summary

该协议描述了一种以p53肿瘤抑制蛋白为例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纯化泛素蛋白的分步方法。泛素化的p53蛋白在严格的非变性和变性条件下从细胞中纯化。

Abstract

泛素化是一种翻译后修饰,不仅调节底物蛋白的稳定性,还调节底物蛋白的定位和功能。泛素化过程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并调节几乎所有基本的细胞生物过程。泛素化蛋白的纯化有助于研究泛素化在控制底物蛋白功能中的作用。这里,以p53肿瘤抑制蛋白为例描述了纯化哺乳动物细胞中泛素化蛋白的分步程序。泛素化的p53蛋白在严格的非变性和变性条件下纯化。在非变性条件下用抗Flag抗体偶联琼脂糖纯化总细胞Flag标记的p53蛋白。或者,在变性条件下使用带镍的树脂纯化总细胞His标记的泛素蛋白。洗脱液中泛素化的p53蛋白用特异性抗体成功检测。使用该程序,可以从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地纯化给定蛋白质的泛素化形式,从而促进泛素化在调节蛋白质功能中的作用的研究。

Introduction

泛素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蛋白质,由76个氨基酸123组成。泛素通过涉及活化 (E1)、偶联 (E2) 和连接酶 (E3) 的级联共价结合靶蛋白上的赖氨酸残基。泛素首先被E1酶激活,然后转移到E2结合酶中。随后,E3泛素连接酶与泛素负载的E2酶和底物蛋白相互作用,并介导泛素的C端与底物12345中的赖氨酸残基之间形成同肽键。泛素化涉及泛素部分附着在底物蛋白上的赖氨酸残基或自身上,导致蛋白质单泛素化或多泛素化。这种泛素化过程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并调节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过程。泛素化导致底物蛋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12345降解。此外,泛素化调节细胞中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蛋白质复合物形成和蛋白质运输35。连接到底物蛋白的泛素部分可以通过去泛素化酶(DUB)去除67。值得注意的是,泛素链组装的不同方式提供了无数的方法来调节各种生物过程15。泛素化在调节底物蛋白功能中的确切作用至今仍不完全清楚。泛素化蛋白质的纯化有助于阐明蛋白质泛素化对各种细胞过程的影响。

p53蛋白是最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之一,在几乎所有人类癌症中都表现出基因突变或失活891011p53 的稳定性和活性在体内通过翻译后修饰(包括泛素化、磷酸化、乙酰化和甲基化)得到微妙的调节1213。p53蛋白在各种细胞中的半衰期很短,从6分钟到40分钟不等,这主要是由于其多泛素化和随后的蛋白酶体降解1012。小鼠双分钟2(Mdm2)是p53的E3泛素连接酶,与p53的N末端结合以抑制其转录活性121415。Mdm2促进p53的多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以控制其稳定性,并诱导p53的单泛素化以促进其核输出12141516。本文以Mdm2介导的p53泛素化为例,详细介绍了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纯化泛素化蛋白的方法。当它们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敲除时,可以使用这种体内泛素化测定法鉴定影响靶蛋白泛素化状态的调节因子。此外,泛素化蛋白可用作体外去泛素化测定的底物。通过将泛素化底物与单个 DUB 孵育,可以进行高通量筛选以鉴定靶蛋白的特定 DUB。泛素化蛋白可以作为支架在细胞中募集下游信号蛋白。泛素化的目标蛋白复合物可以在天然纯化条件下通过顺序免疫沉淀纯化,并通过质谱鉴定。目前的协议可以广泛用于研究泛素化调节的细胞蛋白。

已经建立了几种纯化泛素蛋白的方法,包括使用亲和标记的泛素、泛素抗体、泛素结合蛋白和分离的泛素结合结构域(UBD)17。在这里,我们提供了一种使用亲和标记的泛素作为介质来纯化哺乳动物细胞中泛素化蛋白质的方案。与其他方法相比,使用多His标记的泛素具有优势。泛素蛋白在强变性剂存在下纯化,通过线性化细胞蛋白和破坏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减少与带镍树脂的非特异性结合。相比之下,使用泛素抗体、泛素结合蛋白和分离的UBD作为介质不能有效地从靶蛋白中排除结合伴侣,因为纯化需要在不太严格的条件下进行。此外,纯化还可能导致使用这些介质增加不相关蛋白质的结合。此外,存在各种泛素连接类型的结合倾向,以及泛素结合蛋白或分离的UBD的单泛素和多泛素化17。使用多His标记的泛素有助于降低所有细胞泛素化的蛋白质。或者,使用市售的抗Flag或抗HA抗体偶联琼脂糖使得在非变性条件下更容易免疫沉淀大规模Flag或HA标记的靶蛋白。第二个纯化步骤,例如,通过靶向聚His标记的泛素的带镍树脂,可用于获取具有高纯度的泛素化靶蛋白,用于下游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当无法获得特异性抗体以有效免疫沉淀靶蛋白时,可以调整表位标记纯化策略。最后,与 体外纯化相比,哺乳动物细胞中泛素化蛋白的纯化保留了靶蛋白在更多生理条件下的泛素连接模式。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Protocol

注意:H1299细胞由中国科学院干细胞库提供,并被证明对支原体污染呈阴性。

1. 细胞培养

  1. 对于初始培养,将 1 x 106 个人肺腺癌细胞系 H1299 细胞置于 10 cm 培养皿中,其中 10-12 mL RPMI 1640 培养基补充有 10% 胎牛血清 (FBS)、1% 谷氨酰胺添加剂、1% 丙酮酸钠和抗生素(100 U/mL 青霉素和 100 μg/mL 链霉素)。将细胞保持在37°C的加湿培养箱中,含有5%CO2。每2-3天分裂一次细胞,具体取决于它们何时达到80%-90%汇合度。
  2. 转染前一天,为三个培养皿准备6-9 x 10 6个细胞,并将2-3 x 106个细胞接种在含有10-12 mL培养基的单个10 cm培养皿中,以在转染过程中达到70%-90%的汇合。
    注意:HEK293T细胞由于其高转染效率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可用于纯化泛素蛋白。

2. 质粒转染

  1. 在三个 15 mL 离心管中加入 1.5 mL 还原血清培养基。
  2. 将准备转染的质粒DNA添加到每个试管中,以按如下方式进行稀释。管1:1μgFlag-p53质粒,12μg空载体;试管 2:1 μg Flag-p53 质粒、3 μg His-HA-Ub (HH-Ub) 质粒和 9 μg 空载体;试管 3:1 μg Flag-p53 质粒、3 μg HH-Ub 质粒和 9 μg Mdm2 质粒。向每管中总共添加0.2 μg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以监测转染效率。
    注意:应进行中试实验以确定在细胞中实现有效靶蛋白表达所需的最佳质粒量。
  3. 将 78 μL 脂质体转染试剂加入另一个离心管中的 4.5 mL 还原血清培养基中以稀释脂质体。通过轻弹管充分混合,并在室温(RT)下静置5分钟。
  4. 将 1.5 mL 稀释的脂质体溶液添加到步骤 2.2 的每个管中,其中包含 1.5 mL 稀释的 DNA 溶液。充分混合并在室温下将质粒与脂质体交联至少20分钟。 使用质粒DNA:每次转染的脂质体比例为1:2(μg:μL)。
  5. 从培养皿中丢弃原始培养基,并在每个培养皿中加入 9 mL 还原血清培养基。向每个培养皿中加入 3 mL 脂质体-DNA 混合物,并通过轻轻来回摇动板 3 次来混合溶液,然后左右摇动 3 次以使混合物在板中均匀分布。
  6. 在37°C的加湿培养箱中用5%CO2培养细胞培养细胞。4-6小时后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24-36小时。

3. 细胞采集

  1. 24-36小时后,用MG132以10μM的终浓度处理细胞4-6小时。
    注意:MG132是一种肽醛,可有效阻断26S蛋白酶体复合物的蛋白水解活性。用MG132或其他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细胞后,用赖氨酸-48(K48)连接的多泛素链泛素蛋白的蛋白质量可以增加。
  2. 丢弃培养基,用冰冷的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洗涤细胞2次(注意不要冲洗细胞),并用血清移液管吸出细胞。
  3. 向培养皿中加入 1 mL PBS,用干净的刮刀刮除细胞,然后将细胞悬液转移到微量离心管中。以700× g 离心5分钟以收集细胞沉淀。

4. 非变性条件下泛素化蛋白的纯化

  1. 使用前准备新鲜补充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的 Flag 裂解缓冲液(50 mM Tris-HCl (pH 7.9)、137 mM NaCl、10 mM NaF、1 mM 乙二胺四乙酸 (EDTA)、1% Triton X-100、0.2% sarkosyl 和 10% 甘油)。
  2. 向每个管中的细胞中加入 800 μL 冰冷的 Flag 裂解缓冲液,使用涡旋振荡器或移液器枪混合细胞,然后将混合物在 4 °C 的旋转器上孵育 30 分钟。
  3. 对混合物进行5-10次短暂的超声脉冲。在冰上以20 kHZ的超声频率和80%的振幅进行超声处理,每个脉冲持续1秒。将混合物在旋转器上以每分钟40转(rpm)在4°C孵育30分钟。
  4. 在4°C下以8,000× g 离心超声样品20-30分钟。 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微量离心管中。
  5. 将 80 μL (1/10) 细胞提取物分装,并与 20 μL 5x 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上样缓冲液混合。将样品在98°C下煮沸5分钟,在冰上冷却2分钟,并在-20°C下储存直至使用。使用这些样品作为监测蛋白表达的输入组。
  6. 向剩余的细胞提取物中加入 30 μL 抗 Flag M2 抗体偶联 (Flag/M2) 珠,并在 4 °C 的旋转器上孵育至少 4 小时或过夜。
  7. 在4°C下以1,500× g 离心2分钟以收集珠子。向磁珠中加入 1 mL 冰冷的 Flag 裂解缓冲液,并通过倒置试管数次进行混合。
  8. 在4°C下以1,500× g 离心2分钟以收集珠子。重复步骤 4.7 4-6 次。
  9. 向磁珠中加入终浓度为 200 ng/μL 的 40 μL Flag 肽,并在 4 °C 的旋转器上孵育 2 小时以洗脱结合的蛋白质。
  10. 在4°C下以1,500× g 离心5分钟。 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微量离心管中。
  11. 加入 10 μL 5x SDS 上样缓冲液,将混合物在 98 °C 下煮沸 5 分钟,在冰上冷却 2 分钟,并在 -20 °C 下储存以进行蛋白质印迹。或者,将步骤4.10的洗脱液直接储存在-80°C下用于其他下游实验。
    注意:纯化的泛素化蛋白质的量可以通过增加细胞数量和转染的质粒数量来扩大。表位标记策略可用于纯化在天然纯化条件下纯化与泛素化p53特异性结合的细胞复合物。通过共表达 Flag-p53、mdm2 和 HA-泛素,泛素化的 p53 蛋白复合物可以通过来自哺乳动物细胞的序贯 Flag 和 HA 抗体偶联琼脂糖免疫沉淀。为了保持泛素化p53蛋白的结合伴侣,在纯化过程中应使用不太严格的BC100裂解缓冲液(20 mM Tris-HCl(pH 7.9),100 mM NaCl,10%甘油,0.2 mM EDTA,0.2%Triton X-100和1x蛋白酶抑制剂)。对HA肽的洗脱液进行质谱分析,以鉴定与泛素化p53特异性结合的所有伴侣。

5. 变性条件下泛素化蛋白的纯化

  1. 向步骤3.3中获得的细胞沉淀中加入1mL冰冷的PBS,并混合均匀。将 100 μL(1/10 体积)的细胞悬液等分到微量离心管中作为输入样品。
  2. 在4°C下以700× g 离心5分钟以收集细胞沉淀。向输入样品中加入 80 μL Flag 裂解缓冲液,使用涡旋振荡器或移液器枪混合细胞,并在冰上裂解细胞 1 小时。
  3. 在4°C下以8,000× g 离心20-30分钟。 将 80 μL 上清液分装到新的微量离心管中。
  4. 向上清液中加入20μL的5x SDS上样缓冲液,在98°C下煮沸5-10分钟,在冰上冷却2分钟,并在-20°C下储存直至使用。
  5. 将剩余的900μL细胞悬液在4°C下以700×g离心5分钟以收集细胞沉淀。向细胞沉淀中加入 1 mL 泛素缓冲液 1(UB 缓冲液 1;6 M 胍-HCI、0.1 M Na 2 HPO 4、6.8 mM NaH 2 PO4、10 mM Tris-HCI (pH 8.0) 和0.2% Triton X-100,新鲜补充有 10 mM β-巯基乙醇和 5 mM 咪唑),并通过上下移液混合数次以使细胞均匀分布。
    注意:咪唑的浓度可能在5mM至20mM之间变化,以减少带镍树脂上的非特异性蛋白质结合。泛素缓冲液含有盐酸胍,可使连接酶和DUB失活。β-巯基乙醇是一种透明无色液体,具有类似于臭鸡蛋的强烈难闻气味。高浓度溶液会对粘膜、上呼吸道、皮肤和眼睛造成严重损害。戴上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6. 对细胞裂解物进行10-20轮超声处理,直到溶液不再粘稠。在冰上以20 kHZ的超声频率和80%的振幅进行超声处理,每个脉冲持续1秒。在室温下以8,000× g 离心20-30分钟,并将上清液转移到新的微量离心管中。
  7. 向上清液中加入 30 μL 带镍的树脂,并在设置为 15 rpm 的旋转器上孵育 4 小时或在室温下孵育过夜。 在室温下以 1,500 x g 离心 2 分钟以收集珠子。
  8. 加入 1 mL UB 缓冲液 1,在室温下在摇床中旋转孵育 10 分钟,并在室温下以 1,500 x g 离心 2 分钟以收集珠子。
  9. 向磁珠中加入 1 mL 泛素缓冲液 2(UB 缓冲液 2;8 M 尿素、0.1 M Na 2 HPO 4、6.8 mM NaH 2 PO4、10 mM Tris-HCI (pH 8.0) 和 0.2% Triton X-100),在室温下在摇床中旋转孵育 10 分钟,并以 1,500 x g 离心2分钟以收集珠子。再重复一次。
  10. 向珠子中加入 1 mL PBS,在室温下在摇床中旋转孵育 10 分钟,并在室温下以 1,500 x g 离心 2 分钟以收集珠子。再重复一次。
  11. 通过将珠子与 40 μL 咪唑在室温下以 0.5 M 的终浓度孵育 1 小时来洗脱结合的蛋白质。 在室温下以 1,500 x g 离心 2 分钟。
  12. 将上清液转移到干净的微量离心管中,加入 10 μL 5x SDS 上样缓冲液,在 98 °C 下煮沸 5 分钟,在冰上冷却 2 分钟,并在 -20 °C 下储存用于蛋白质印迹。或者,将未处理的洗脱液储存在-80°C下以进行其他下游实验。

6.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纯化的泛素蛋白

  1.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步骤4.11和5.12中的样品,然后通过蛋白质印迹将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以使用相应的抗体检测靶蛋白,如18所述。
  2. 简而言之,通过将含有5%defat奶粉的20mL封闭溶液浸入TBST缓冲液(15mM Tris-HCI;pH = 7.6,4.6mM Tris碱,150mM NaCI,使用前新鲜补充0.1%吐温-20)在室温下孵育膜1小时。然后,将膜与一抗在室温下孵育2小时或在4°C下孵育过夜。 每组使用以下抗体。所有一抗均以1:1000的稀释度使用。
    1. 用 Flag/M2 琼脂糖珠免疫沉淀后,用抗 p53 单克隆抗体检测总 p53 蛋白,包括泛素化的 p53。
    2. 用 Flag/M2 琼脂糖珠免疫沉淀后,用抗 HA 抗体或抗泛素抗体检测泛素化的 p53 蛋白。
    3. 在带镍树脂下拉后,用抗 p53 单克隆抗体检测泛素化的 p53 蛋白。
    4. 在带镍树脂下拉后,使用抗 HA 抗体或抗泛素抗体检测总泛素化蛋白。
  3. 用TBST缓冲液洗涤3次后,在室温下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联的二抗孵育膜1小时。所有二抗均以1:3000的稀释度使用。然后,用TBST缓冲液洗涤膜3次,每次5分钟,轻轻搅拌。
  4. 启动化学发光成像系统以检测蛋白质印迹的信号。通过以1:1的比例混合溶液A和B来制备HRP的底物溶液。
  5. 将硝酸纤维素膜面朝上放入相机暗箱中,并使用移液枪将底物溶液均匀地涂覆在膜上。选择自动曝光程序以捕获化学发光信号并手动调整曝光时间,直到获得理想信号。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示意图显示了Flag标记的p53(Flag-p53)和His/HA双标记泛素(HH-Ub)蛋白(图1A)。用于纯化泛素化蛋白质的程序总结在 图1B中。Poly-His标记的泛素可以连接到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靶蛋白。泛素化的蛋白质可以在非变性条件下用Flag/M2磁珠纯化,也可以在变性条件下用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IMAC)纯化(图1B)。总p53蛋白,包括泛素化的p53,在非变性条件下用来自H1299细胞的Flag/M2磁珠免疫沉淀。当Mdm2在这些细胞中异位表达时,来自泛素化p53蛋白的信号(从低分子量到高分子量表现为拖尾条带)显着增加,这表明泛素化的p53蛋白已从细胞中有效纯化(图2)。接下来,在变性条件下裂解细胞,并用带镍的树脂拉下总细胞泛素化蛋白。使用抗HA单克隆抗体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总细胞蛋白,并使用抗p53单克隆抗体检测泛素化的p53蛋白。结果表明,在这些细胞中过表达Mdm2后,总泛素化蛋白水平保持不变,但泛素化的p53蛋白水平显着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在变性条件下,含有泛素化p53的总泛素蛋白被有效地从细胞裂解物中拉下(图3)。

Figure 1
图 1:用于纯化泛素化蛋白的程序摘要 。 (A)Flag标记p53(Flag-p53)和His/HA双标记泛素(HH-Ub)蛋白的示意图。(B)泛素化的蛋白质可以在非变性条件下用Flag/M2磁珠纯化,在变性条件下可以用IMAC纯化。缩写:His/HA = 聚组氨酸/血凝素;Ub = 泛素;Flag/M2 磁珠 = 抗 Flag M2 抗体偶联磁珠;IMAC =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2
图 2:泛素化的 p53 蛋白在非变性条件下纯化。 将Flag-p53表达质粒单独转染至HH-Ub或Mdm2和HH-Ub转染到H1299细胞中。总p53蛋白和泛素化形式由细胞提取物中的Flag/M2磁珠免疫沉淀。洗脱液用抗p53(A)和抗HA(B)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C)粗细胞提取物(输入)用抗p53和抗Mdm2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GFP被用作加载控件。缩写:HH-Ub = His/HA 双标记泛素;HA = 血凝素;Flag/M2 磁珠 = 抗 Flag M2 抗体偶联磁珠;GFP = 绿色荧光蛋白。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Figure 3
图 3:泛素化的 p53 蛋白在变性条件下纯化。 将Flag-p53表达质粒单独转染至HH-Ub或Mdm2和HH-Ub转染到H1299细胞中。用带镍的树脂拉下总细胞泛素化蛋白,然后用抗p53和抗HA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A)使用抗p53抗体检测泛素化的p53蛋白。(B)使用抗HA抗体检测总泛素蛋白。(C)粗细胞提取物(输入)用抗p53和抗Mdm2单克隆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GFP被用作加载控件。缩写:HH-Ub = His/HA 双标记泛素;HA = 血凝素;GFP = 绿色荧光蛋白。 请点击此处查看此图的大图。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ussion

泛素化在几乎所有生理和病理细胞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2。近年来,在理解泛素在信号通路中的分子作用以及泛素系统的变化如何导致不同的人类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泛素化蛋白质的纯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泛素化在这些过程中的确切作用。泛素偶联蛋白的混合物可以在非变性和变性条件下从细胞中纯化。使用镍树脂的IMAC可用于在变性条件下纯化poly-His标记的蛋白质。在变性条件下纯化泛素化蛋白质的目标是从靶蛋白中丢弃相互作用伙伴。在变性条件下,与靶蛋白结合的所有细胞组分将从洗脱液中删除。相反,一些与靶蛋白结合的细胞蛋白可能在天然条件下保持在洗脱液中,这可能会干扰下游实验。即使在强变性剂存在下也可以纯化泛素化的蛋白质,这大大降低了非特异性蛋白质与镍树脂的结合。相反,总靶蛋白,包括其泛素化形式,可以在非变性条件下使用抗体偶联琼脂糖珠通过表位标记策略纯化。蛋白质在不太严格的条件下纯化,因为在此过程中使用了抗体介导的亲和纯化。用蛋白质或泛素特异性抗体检测靶蛋白及其泛素化形式。HA和Myc标记的蛋白质可以方便地使用与抗体偶联琼脂糖珠相同的程序进行纯化。值得注意的是,检测具有单个或多个单泛素链的蛋白质比具有蛋白质特异性抗体的多泛素链的蛋白质更容易。相比之下,具有多泛素链的蛋白质更容易被泛素特异性抗体识别。

为了有效纯化泛素蛋白,靶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应该很高。具有强CMV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可用于在细胞中实现高水平的蛋白质表达。此外,E3泛素连接酶和泛素可以与靶蛋白共表达。它将更有效地将泛素部分添加到蛋白质中。26S蛋白酶体的活性可以被小分子抑制剂阻断,以便在细胞中积累泛素化的蛋白质。为了使泛素化的蛋白质有效地与树脂结合,应对细胞提取物进行简短的超声处理,以破坏DNA复合物,使溶液不粘稠。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应在变性条件下向裂解缓冲液中加入低浓度的咪唑。具有非常高分子量的泛素化蛋白质在变性和复性程序后更容易与树脂系在一起。为了提高洗脱效率,请尝试使用更高浓度的咪唑。如果洗脱效率仍然极低,请尝试通过在SDS Laemmli上样缓冲液中直接煮沸来洗脱泛素化的蛋白质。与树脂结合的大多数泛素化蛋白质都可以在这种强变性缓冲液中洗脱。为了获得更高纯度的泛素化蛋白质,可以采用两步亲和纯化。在非变性条件下进行Flag/M2免疫沉淀后,可以使用带镍树脂的第二步纯化来拉低His标记的泛素化蛋白并去除非泛素化的底物。相反,在变性条件下下拉带镍的树脂后,可以通过抗Flag或抗HA抗体偶联琼脂糖珠的表位标记策略调整第二个亲和纯化步骤,以免疫沉淀靶蛋白。

我们使用更灵敏的免疫印迹代替银染或考马斯染色来检测泛素化蛋白,因为我们在这项研究中进行了小规模的纯化。事实上,虽然一些细胞蛋白很容易在细胞中泛素化,但只有一小部分蛋白质可以与泛素部分连接。为了通过银染或考马斯染色成功检测这些蛋白质,应进行大规模的纯化。为了提高泛素化蛋白质的纯度,还应进行第二个亲和纯化步骤。我们没有进行这些实验,因为通过该方案纯化的泛素蛋白完全符合下游分析的要求。例如,为了鉴定泛素化调控的目标蛋白的特定DUB,我们需要纯化大量的泛素化靶蛋白。这些蛋白质可以在去泛素缓冲液中与从哺乳动物细胞纯化的单个DUB一起孵育。通过这种 体外 高通量筛选,我们可以鉴定哺乳动物细胞中靶蛋白特异性的DUB。

该技术有几个局限性。泛素化蛋白占靶蛋白的很小一部分,很难纯化大量的泛素化靶蛋白。尝试扩大细胞中的蛋白质表达,以实现高纯化效率。另一种方法是进行 体外 泛素化反应以获得更多的泛素化蛋白质。一些蛋白质很难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表达,这为纯化大量泛素化蛋白质带来了另一个限制。最后,目前的方案仅限于纯化使用质粒DNA过度表达的标记蛋白。靶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内源性靶蛋白的表达水平。为了评估靶蛋白的内源性泛素化状态,具有泛素化的蛋白质可以直接被来自细胞的靶蛋白特异性抗体免疫沉淀。抗泛素抗体可用于确定靶蛋白的泛素化状态。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较低的表达水平、较低的靶蛋白泛素化水平或特异性抗体的较低免疫沉淀效率可能会限制哺乳动物细胞中内源性靶蛋白泛素化状态的检测。目前的协议可以提供实验系统。

p53肿瘤抑制蛋白在阻止正常细胞891011的恶性转化中起关键作用。p53的稳定性受到细胞中泛素化介导的降解的严格调节。Mdm2作为E3泛素连接酶,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p53单泛素和多泛素化16。在这里,泛素化的p53蛋白在存在Mdm2过表达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在变性和非变性条件下纯化。单泛素化的p53蛋白优先用抗p53单克隆抗体检测,而多泛素化形式则容易用泛素特异性抗体检测。通过提高细胞中Mdm2的表达,可以有效地提高多泛素形式的水平。本文为泛素化蛋白的制备提供了理想的实验体系,以阐明泛素化在调节蛋白功能中的作用。泛素化蛋白可用于鉴定靶蛋白的特定DUB,并揭示不同类型的泛素链(例如K48和K63连接链)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该协议可用于研究泛素化在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复合物形成中的作用。

Subscription Required. Please recommend JoVE to your librarian.

Disclosures

作者声明没有相互竞争的经济利益。

Acknowledgments

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72624)对D.L.的资助。

Materials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β-mercaptoethanol Sangon Biotech M6250
Amersham ECL Mouse IgG, HRP-linked whole Ab (from sheep) GE healthcare NA931 Secondary antibdoy
Amersham ECL Rat IgG, HRP-linked whole Ab (from donkey) GE healthcare NA935 Secondary antibdoy
Anti-Flag M2 Affinity Gel Sigma-Aldrich A2220 FLAG/M2 beads
Anti-GFP monocolonal antibody Santa cruz sc-9996 Primary antibody
Anti-HA High Affinity Roche 11867423001 Primary antibody
Anti-Mdm2 monocolonal antibody (SMP14) Santa cruz sc-965 Primary antibody
Anti-p53 monocolonal antibody (DO-1) Santa cruz sc-126 Primary antibody
EDTA Sigma-Alddich E5134 solvent
Fetal Bovine Serum VivaCell C04001-500 FBS
FLAG Peptide Sigma-Alddich F3290 Prepare elution buffer
GlutaMAX Gibco 35050-061 supplement
Guanidine-HCI Sangon Biotech A100287-0500 solvent
H1299 Stem Cell Bank,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mage Lab Bio-rad software
Immidazole Sangon Biotech A500529-0100 solvent
Immobilon Western Chemiluminescent HRP Substrate Millipore WBKLS0500
Lipofectamine 2000 reagents Invitrogen 11668019 Transfection reagent
MG132 MedChemExpress HY-13259 Proteasome inhibitor
Na2HPO4 Sangon Biotech A501727-0500 solvent
NaCl Sangon Biotech A610476-0005 solvent
NaF Sigma-Alddich 201154 solvent
NaH2PO4 Sangon Biotech A501726-0500 solvent
Ni-NTA Agarose QIAGEN 30230 nickel-charged resin
Nitrocellulose Blotting membrane GE healthcare 10600002 0.45 µm pore size
Opti-MEM reduced serum medium Gibco 31985-070 Transfection medium
PBS Corning 21-040-cv
Penicillin-Streptomycin Solution Sangon Biotech E607011-0100 antibiotic
Protease inhibitor cocktail Sigma-Aldrich P8340
RPMI 1640 Biological Industries 01-100-1ACS medium
Sarkosyl Sigma-Alddich L5777 solvent
SDS Loading Buffer Beyotime P0015L
Sodium Pyruvate Gibco 11360-070 supplement
Tris-base Sangon Biotech A501492-0005 solvent
Tris-HCI Sangon Biotech A610103-0250 solvent
Triton X-100 Sangon Biotech A110694-0500 reagent
Tween-20 Sangon Biotech A100777-0500 supplement
Ultra High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System Bio-rad ChemiDoc XRS+
Urea Sangon Biotech A510907-0500 solvent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References

  1. Kwon, Y. T., Ciechanover, A. The ubiquitin code in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and autophagy.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42 (11), 873-886 (2017).
  2. Popovic, D., Vucic, D., Dikic, I. Ubiquitination in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Nature Medicine. 20 (11), 1242-1253 (2014).
  3. Zheng, N., Shabek, N. Ubiquitin ligase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86, 129-157 (2017).
  4. Dikic, I., Wakatsuki, S., Walters, K. J. Ubiquitin-binding domains - from structures to function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0 (10), 659-671 (2009).
  5. Oh, E., Akopian, D., Rape, M. Principles of ubiquitin-dependent signaling.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34, 137-162 (2018).
  6. Clague, M. J., Urbe, S., Komander, D. Breaking the chains: deubiquitylating enzyme specificity begets function.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 (6), 338-352 (2019).
  7. Harrigan, J. A., Jacq, X., Martin, N. M., Jackson, S. P. Deubiquitylating enzymes and drug discovery: emerging opportunitie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17 (1), 57-78 (2018).
  8. Vogelstein, B., Lane, D., Levine, A. J. Surfing the p53 network. Nature. 408 (6810), 307-310 (2000).
  9. Boutelle, A. M., Attardi, L. D. p53 and Tumor suppression: It takes a network. Trends In Cell Biology. 31 (4), 298-310 (2021).
  10. Levine, A. J. p53: 800 m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and 40 years of discover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 (8), 471-480 (2020).
  11. Vousden, K. H., Prives, C. Blinded by the light: The growing complexity of p53. Cell. 137 (3), 413-431 (2009).
  12. Brooks, C. L., Gu, W. p53 ubiquitination: Mdm2 and beyond. Molecular Cell. 21 (3), 307-315 (2006).
  13. Liu, Y., Tavana, O., Gu, W. p53 modifications: exquisite decorations of the powerful guardian.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1 (7), 564-577 (2019).
  14. Dobbelstein, M., Levine, A. J. Mdm2: Open questions. Cancer Science. 111 (7), 2203-2211 (2020).
  15. Kulikov, R., et al. Mdm2 facilitates the association of p53 with the proteasom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7 (22), 10038-10043 (2010).
  16. Li, M., et al. Mono- versus polyubiquitination: differential control of p53 fate by Mdm2. Science. 302 (5652), 1972-1975 (2003).
  17. Tomlinson, E., Palaniyappan, N., Tooth, D., Layfield, R. Methods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Proteomics. 7 (7), 1016-1022 (2007).
  18. Green, M., Sambrook, J.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Fourth Edition). 2,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New York, USA. 28 (2012).

Tags

生物化学,第181期,
从哺乳动物细胞中纯化泛素化p53蛋白
Play Video
PDF DOI DOWNLOAD MATERIALS LIST

Cite this Article

Wu, D., He, M., Li, D. PurificationMore

Wu, D., He, M., Li, D. Purification of Ubiquitinated p53 Proteins from Mammalian Cells. J. Vis. Exp. (181), e63602, doi:10.3791/63602 (2022).

Less
Copy Citation Download Citation Reprints and Permissions
View Video

Get cutting-edge science videos from JoVE sent straight to your inbox every month.

Waiting X
Simple Hit Counter